说到写作的一些专业理论问题,其实我是个外行,严格上讲,我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写作者。可是写作已经陪伴我好多年了,或者说,我一直在写作中成长着。从最初学习写作到现在,十年时间转瞬即逝,写作确实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写作自然而然产生了不少的感性的想法,写出来主要是想和一些有志或初学写作的朋友们分享一下,共同学习。
写作,对于初学的人来说,它涉及到体裁与形式的各种问题。说白了,文字是形式,内心中有很多情感都需要表达,就得借助文字。这时候写的东西,不管是什么体载,什么形式,什么语言,它都是属于自我演说式的写作。有一些残疾朋友,喜欢写作,可是由于残疾让生活有了局限性,于是文章就常常会陷在自我感动的模式里,或感动,或哀伤,或幸福,或励志,都是在记录着自己的点点滴滴。但是,与内心的发自生命深处的感情和思想,到底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是我在残疾人作者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有的人会说,写作要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出发,写作不就是在写自己吗?没有自己还怎么写作呢?其实这里面是有个误区,所谓的真情实感,并不一定是你亲身经历过的事,它可以是你观察到的,是你感受到的,当某次经历、某个场景、某人某事对你的内心有所触动的时候,你的“真情实感”自然就产生了,它就可以成为一篇小说的构想,或是一篇散文的起因,或引发写作一首诗的灵感。但是你一定要注意你所表达的东西,是不是经过了你的感情的渗入和理性思考的过滤加工。比如我们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会随意吐露我们内心的想法,可以不经过大脑的特别加工直接表达出来。可是写作不能陷入这种思维模式,我怎么怎么样,我有什么样的触动和感受,直接呈现于文中。我们急于表达自我的感觉,结果导致这篇文章中只有一个表象化的我,或者只有一个事件的发生,让读者看不到“自我”内部与外部比较有深度和广度的一些东西。我觉得这样的文章是没多少意蕴的,这与文笔好坏无关。
尽管文学创作需要借助形象思维,但真正的好文章,那最终一定是建立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的理性思维,我想就是在我们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种种感受,能让我们站在某种局限之外,比如“残疾”,获得一份理性思考。再从这个角度向上提升,当你能看到一些人看不到的东西,想到一些人想不到的问题,不管你有没有获得答案,你这篇文章它就有了内容,有了感情,有了色彩,有了属于你心魂的东西。如果有能力,还要看看你想这些问题,别人会不会也想,他们会怎么分析怎么思考,他们是什么见解,我如何与他们建立一种内心的共鸣。这是至关重要的。这样的文章不管写别人,还是写自己,都会很出色。
所以我不太赞成用写日记的方法练笔,我原先有这个习惯,但现在已经改掉了。因为我们一天中的所思所想太多太多了,而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又太琐碎了,并非每天都能遇到重大的事情。那么多的念头和琐碎之事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有多少呢?它们或许只是无数次的简单重复。我们本来就生活在一个非常窄小的空间里,每天都要用相同的语言记录下这些相同的感受,久而久之,我们的思想就会被禁锢在这种“窄小”的状态里面。而且写日记的方式是比较随意的,它没有写文章时那样严谨,它是以一种比较松散的态度和方式在记录,而这些刚刚发生过的事情和生起的念头,没有经过生活的淘洗和岁月的涤荡,是很难获得新的体验和感悟的,除非你具备一个天才式的文学家或思想家的天赋。
尤其像我们身患残疾者,不能走出家门,很少接触社会,所以我们一定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多读书,多写作。可是读书是不能带有过强的目的性的,不要想着,我看书就是为了写作,永远不能这么想。为了写作去看书,自己写的东西永远都在模仿之中,是很难超越很难突破自我的。看书只是让我们拓宽视野、打开心量的一个通道,我们的心量越宽广,思考问题的范围就会越广大,思想也会越深刻,我们写的东西就不会被自身所局限。读书也要区分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差书,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来读。不要勉强自己读不喜欢的书,因为你不喜欢的书,你读了也不会真正受益。你所感兴趣的书决定了你的思想发展的脉络和走向,这一点想改变是不容易的。所以我们只能顺从它的规律发展,不要逆它而行,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有的人写作,尤其散文,在形式上就像写古典诗词一样,写得规规矩矩,方方正正,主题、结构、语言措词都安排得非常好,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来。你读着这样的一篇作品,你会感觉它有点死板。你可以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去朗诵它,可是当你静心默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心境根本无法融入这篇文字当中。我觉得像这样的文章,即使文笔再好,韵律再动人,作者还是把文章给写死了,因为它与读者之间失去了内在的思想与情感的关联。
当然,我也不是说写得乱七八糟的,就是一篇活文章,不是这样的。各类文章都有相对成熟的体裁和形式,我们必须要循着它们自身的规律,才能写出可以称之为文章的文章。但是活文章和死文章有明显的区别,活文章肯定是作者在不经意间有灵感的闪现、有感情的涌动,有思想的升华。死文章肯定是作者苦思冥想之后陷入某种程式和套路的失败之作。前者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者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如何把文章写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想,这与作者亲身经历有关,与作者对文学的感情和态度有关,更与作者所达到的写作水平和思想境界有关。一篇文章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关键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境界有多高,取决于他对文学的热爱所达到的程度。这是内在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至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太多不可预知的因素,但是写作水平,是可以通过思想境界的提升和文学感情的培养不断提高的。有了对文学的那种赤诚的感情之后,你就不会害怕自己写不好。不管你的写作水平怎么样,你写出的东西都会存在着你的感情、你的思想、你的气息,你可以把自己赤裸裸地呈现给读者。而这时,只要你敞开心扉,自由地写作,你的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
像我们这些残疾朋友,多半都是没有上过学,在家自学写作的,这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我们刚开始时连一些写作的基本常识都没有搞懂,但是,我们却能写出来,这确实不易。但是我想说的是,无论你上没上过学,也不管你写作基础水平怎样,当你写完一篇文章的时候,你需要把另一个自己从你的文章中分出来,让那个自己作为读者来审视你的这篇文章,来感知这篇文章的思想和价值,以及它能给读者带去什么样的心灵感受和思想启迪,让自己做自己的读者。这个读者可以是你的老师,可以是酒店经理,可以是普通工人,可以是大学教授或中学学生,也可以是你不认识的人,但是这个人千万不能是文章中的你自己。你必须要克服自我意识,像看别人的文章一样,去看自己的文章,那你就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然后你再回到作者的角度去写你的文章,你的思想和你看问题的角度就会转变。李可染先生在谈书画的学习与创作时,曾指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这对我们以后的阅读与写作,也是不无启发与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