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断舍离”这个词是在网络上,当时我并不知道它的意思,却发现这个词以非常快的速度流行起来。而第一次看到山下英子的职业“杂物管理咨询师”我是真的吓了一跳,居然还有这样的职业,杂物管理也需要咨询吗?然而看到《断舍离》这本书的介绍和评价,我还是决定读一读。因为今年我急需一本介绍如何处理自己与物品关系的书籍。
我非常喜欢买小东西,小首饰,小本子,各种颜色的笔芯,漂亮的碗和盘子,甚至各种颜色的垃圾袋。买东西这件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满足了我的物质需要,很长时间里我并没有什么负罪感,尤其是当我觉得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有冲突的时候,心情很差,控制不了情绪的时候,购物是我自认为可以缓解情绪的好方法。因为总觉得钱是我通过努力自己挣的,而比起没完没了的生气,购物这件事并不会伤害别人。然而,买的东西多了,慢慢就发现用不上的东西越来越多,扔掉当然是舍不得的,留着,实在局限于它们使狭小的空间更凌乱。这个时候买东西带来的愧疚和烦躁也越来越多,慢慢的,物品与自己之间,从刚开始的爱它爱它爱它,到后来便是看一眼都烦。我虽然也有整理癖,但是每次整理无非是把多余的物品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而已。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好的契机,刚好遇到了《断舍离》。
先科普一下,所谓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也就是说,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分开讲,断即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即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即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断舍离是让我们学会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比如,一件看起来不错的物件,你决定要不要扔掉它的正确思维应该是“我现在能不能用上”,而不是“它有没有用”。
断舍离的思考法则是要先从整理自己的头脑开始,扔掉多余的信息,就能尽早从头脑的“便秘”中解脱出来,而扔掉那些没有用处的东西,要先认清楚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的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而第二个过程,就是从整理收纳,从限制物品进入自己家里的数量开始,从扔掉不必要的东西行动起来,我们行动的最终极目标是,利用物品不断提升自己。要懂得,物品只有用它才有价值,物品在此时、当下,应该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
因而,我们通过断舍离的理论,是要构建一种生活方式,让自己和物品成为朋友,用不上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或者直接扔掉,也能减少很多负担,让心情变得愉悦,通过整理肉眼看的见的环境,整理乱糟糟的自己。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好好审视了一下自己和物品的关系。很显然,这些年,我对物品有一种可怕的执念,我太缺乏安全感,以至于我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最后这些堆成山的东西成了废品,我又烦恼不已。于是也学着书里的理论整理了一下自己的书桌、床头柜、药箱、厨房冰箱等小角落,发现原来有很多东西不能再用了,也有很多东西已经过期了,而我以前总想着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于是留着它们占了很多空间。有些东西其实可以送给更需要的人,比如,投送到小区里的慈善箱里面;有些东西完全不能用,以后也不会再用的,就果断扔掉,比如,过期的药品,收拾的时候才发现家里有那么多过期的药品!
另外,我认为如果把“断舍离”理解成纯粹的“扔东西”并不对,断舍离理论的流行以及像山下英子这样的“杂物管理咨询师”的受欢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的社会以如此快的速度进步,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个物资匮乏却也无比容易满足的时代,生活水平的提高让很多人不再珍惜一点一滴的总在“缺乏着”的物件带来的满足和喜悦,反而,物品的泛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空虚,精神无助,我们一边享受着物品容易买到带来的虚荣,一边也遭受着物品太多带来的烦恼。
因此,处理物品的关系,在我看来,是处理好一切小关系的前提,先整理好一个家,整理好家里外在的环境,再去整理自己的心,然后才可以处理好和周围人的关系。我相信开卷有益,我是在一个非常合适的时机遇到了《断舍离》这样的书,通过阅读,我想首先我该明白处理好物与我的关系是有必要的,先把这个理论基础记在心里,然后开始行动,精挑细选好东西而不是看到喜欢的东西都要,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还自己清净的生活环境,也还自己清净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