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瞿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能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
莫里面对自己日益羸弱的身体:大腿日益萎缩,失去自理的能力,只能吃流食,呼吸变得困难。而他,仍旧幽默风趣,调侃着自己如今的状况,力图让周围人感到轻松。
“这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莫里承认道,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完全向疾病屈服的表现。现在连做最隐私、最基本的事情的权力也被剥夺了—上厕所,擦鼻涕,擦洗自己的身体,除了呼吸和咽食外,他几乎一切都得依赖于别人。”
虽然境况如此的让人难以接受,他仍然审视着周围的世界,心存感恩,庆幸还有时间和爱的人说再见。
米奇从踏进莫里病房一开始难以接受让人感到难堪的寂静到满心释怀的接受与教授的相处;从惊讶到男人也会感动流泪,而最后,米奇抱着莫里留下了泪水,他认识到流泪并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
我们以为不让情感宣泄,不让感情表达,就会不受伤害,然而那些情绪都需要处理,感情需要表达,爱要大声说出来。
我们时常感到孤独,我们也时常恐惧,而我们也抵触这种感觉的进入,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害怕。
就像莫里所说的一样:
“对孤独也一样:体会它的感受,让泪水流淌下来,细细的品味——但最后要能说,“好吧,这是我的孤独一刻,我不怕感到孤独,现在我要把它弃之一旁,因为世界上还有其他的感情让我去体验。”
就这么简单的方法,战胜了孤独。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直面它,不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不浪费精力苦苦寻求解脱。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拒绝一个人的凄凉,却非要佯装出一个人的洒脱。承认孤独有什么不好呢?
是孤独这种感觉围绕着你,造就了一种假象,世界抵触你的存在,你也抗拒着周围的事物。
陷入了恶性循环。
近来与朋友谈到感情问题,自我认为时常会陷入一种情绪低迷中,难以逃脱出来,却必须迎合周围空气的味道,“被逼”这两个字从对话框跳出去,带着不够成熟的意味。
她一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如果不愿意交流,对于无论朋友还是恋人,都是对对方信任感的挫伤,这样人会越来越疏离的。”
的确,被距之在外的关心无处可归,只能伤痕累累。其实,人与人之间可以分享的不只是快乐,还有悲伤。
——相爱或者死亡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每个年龄段都会有相应的烦恼,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你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有的时候焦急想要像大人一样独当一面有能力照顾家人。也烦恼对现状无能为力只能任由摆脱。
我们不会再像6岁时那般天真无邪,也难以拥有50岁时的成熟稳重。能做的就是,不着急往前,也别停滞不前。让生活变得有意义,你会想看得更多,做得更多。
“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的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
——与生活讲和
“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对于死亡这个话题,我们好像都特别敏感。明明莫里还活着,可他却一点都不避讳,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怎样去接受,接受失去,永恒的别离。我们会意识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正如莫里所说,精神上的满足,当我们过多的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
非常喜欢书中的一段话,“在南美的热带雨林中,有一个名叫迪萨那的部落,他们认为世界是个恒定的能量体。一个生命的诞生就招致了另一个生命的终结,同样,每一个死亡也带来了另一个生命。世界的能量就这样保持着平衡。”
这让我们明白生的希望永恒不灭,不再为死亡而感到分外悲恸,因为逝者留给你的爱是永恒的,这能给你源源不断的力量,就像莫里已经去世,然而他的课堂却延伸到了许许多多的地方。就如此刻,当我掩上这本书时,仍旧可以感受到他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