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研修”带得走”的能力名师优课2025年教师核心能力深度训练营薛法根高级研修班纪实

        “花花真定府,锦绣太原城",七月,汾河的温润气息,在街巷间漫溢。老师们带着对教育的赤诚与期待,开启了2025年教师核心能力深度训练营的行程。这场以“名师优课”为引的研修之旅,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盛夏的沃土中悄然扎根——我们知道,接下来的每一分学习,都将是滋养成长的雨露,让教学的智慧在碰撞中抽枝展叶。

                        (一)

        7月24日上午,开班典礼如期举行。陈红傧老师主持典礼,建班、定导师、解读研修手册等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建群、确立班干部、划分研修小组,这一系列举措让我们迅速融入集体,也为后续的学习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班主任详细解读研修手册,让我们明确了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为接下来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薛法根老师的《小蝌蚪找妈妈》示范课,为低年级语文教学提供了绝佳范例。他深谙低龄儿童心理,以童趣化语言为钥匙,打开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之门。课堂上,他巧妙利用生动图片,引导孩子细致观察蝌蚪外形变化,启发想象,将抽象的生长过程具象化。通过角色朗读,让孩子们化身小蝌蚪,在欢快氛围中理解课文,掌握语文知识。这堂课启示我们,低年级教学应寓教于乐,激发兴趣,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

          沈玉芬老师的《那一定会很好》示范课,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灵。她以细腻情感为纽带,引导孩子感受种子成长历程。教学中,她注重培养孩子阅读理解与思维能力,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发小组讨论,让孩子深入思考故事蕴含的生命哲理。这堂课让我们明白,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育,要关注孩子情感体验,助其从故事中汲取成长力量。

        魏星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是一堂思路清晰、扎实高效的语文课。课堂以“大地与生命息息相关”为核心,从整体感知到文本探究,再到实践延伸,层层递进。聚焦“地球易碎”这一关键,引导学生抓关键句、理逻辑链,在辩论与梳理中深化理解,既训练了信息提取能力,又培养了逻辑思维。“实话实说”模拟和“生态调查”作业,让语文学习走出课堂,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堂课,为我们呈现了“用文本教思维,用生活学语文”的生动范例。

        在《穷人》的课堂上,徐国荣老师宛如一位文学的引路人,以“说服编辑全文发表”为独特的情境主线,巧妙地将文本解读、语言实践和思维训练编织成一张紧密的学习之网。他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细节,通过对“桑娜的沉思”和“渔夫的决定”这两个关键片段的研读,让学生们领悟到那些看似平淡的心理描写背后所蕴含的巨大力量。正是这些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让“穷人”的善良在矛盾的内心挣扎中显得格外珍贵。徐老师强调的“本能性抉择”,让学生们明白,在极端贫困的处境下,桑娜的犹豫和最终的决定,恰恰展现了人性中最真实、最动人的光辉。这种解读方式,既尊重了文本的文学性,又挖掘出了作品深刻的现实意义,让学生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力量。

        薛法根老师的讲座《指向核心素养的组块教学创新实践》,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教学理念的盛宴。薛老师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内涵,让我们明晰了核心素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组块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将知识进行整合和结构化,能够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讲座中,薛老师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了组块教学的实施策略和方法。他强调,组块教学要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和逻辑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进行设计。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相关的文本进行组块,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和深度思考;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将写作技巧和方法进行组块,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写作技能。

        魏星老师的讲座《从语言大模型看组块教学的创新追求》,视角新颖,富有前瞻性。魏老师从语言大模型的发展出发,探讨了组块教学的创新方向。他指出,语言大模型的出现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关注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在讲座中,魏老师分析了语言大模型的工作原理和特点,以及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前景。他认为,语言大模型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语言大模型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建议,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暮色为太原的街巷笼上温柔的薄纱,2025年教师核心能力深度训练营首日的学习也悄然画上句点。对我们名师优课第9组的每一位老师而言,这不仅是充实的一天,更是一场涤荡教学思路、点燃育人热忱的心灵之旅。

                              (二)

        7月25日,徐国荣老师率先带来《桂花雨》示范课。他以"桂花香"为线,牵引着学生在字里行间品味童年的温馨与乡愁的绵长。课堂上没有花哨的设计,却处处可见对文本的精准把握和对学情的细腻关注,让在场的老师们真切感受到"扎实"二字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

        第二节课,薛法根老师的《花的学校》示范课如清风拂面。他用"孩子的眼睛"看课文,将诗歌的想象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自然联结,孩子们在他的引导下,从"花的学校"联想到自己的校园,从"雨一来就放假"的童趣表达延伸出对自由与规则的思考。课后,薛老师以《单元整体视域下的组块教学设计》为题展开讲座,结合上午的课例,详细阐释了如何从零散知识点走向结构化教学,清晰了观摩老师们对"组块教学设计"实践路径的理解。

    下午,老师们的学习热情未减。魏星老师执教《犟龟》时,用"故事里的'不'"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在预测中感受主人公的执着与智慧。他幽默的语言、灵动的互动,让这堂童话课成了孩子们的"快乐场",也让老师们看到了儿童文学教学的另一种可能。

        沈玉芬老师的《慈母情深》示范课则以"情"动人。她紧扣"龟裂的手""瘦弱的背"等细节,抓住“反复”引导学生体悟文章表达的真情,在文本细读中触摸母亲的辛劳与伟大。这大概就是语文教学最本真的力量——用文字唤醒情感,用情感滋养心灵。

        魏星老师的讲座《"可迁移的学习"视域下的结构化教学设计》为全天的学习画上圆满句点。他结合多堂示范课例,深入解析了如何通过设计可迁移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构建语文学习的"方法库"和"思维图",让老师们对"教是为了不教"有了更深的体悟。

      暮色渐浓时,收拾笔记,回顾一天的收获。同行的伙伴们一路讨论着课堂细节,话语里满是"原来还可以这样教"的感叹。这场与名师的相遇,不仅是一次教学理念的更新,更是一场心灵的唤醒——它让老师们再次确认:站在讲台上的我们,既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美好语文的播种人。

                          (三)

      组块教学智慧之美 ,言语智能促根而生。7月26日,在太原跟随薛法根老师的团队学习第三天,我们没有顾上欣赏太原“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箫鼓鸣”美妙,都沉浸在薛老师团队组块教学为发展言语智能而教的魅力之中,聆听一节节精彩美妙的课,互动中一次次智慧火花的碰撞,小语人因热爱教育不断学习精进。

      教之美 ,反差表述的智慧 。沈玉芬老师执教《竹节人》。她的课设计巧妙,听着如感受清泉石上流。沈老师抓住文本反差的表达效果,精选片段,勾联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语言文字里想象画面。在教学活动中放手让学生找得准、说得清。学生学文中走进实践,整理玩具推荐指南。组块教学,重组课文的智慧之美,课堂板块设计简约高效。

    学之美, 文化传承的迭呈。 薛法根老师执教《王戎不取道旁李》。开课便是惊艳。抄,师生同台抄写古文。抄得快、抄得对、抄得美。一笔一划,薛老师俊美潇洒的板书示范,学生规规整整效仿学习,这是一场笔尖流淌的扎扎实实文化传承。薛老师课充分展示组块教学发展学生言语智能的精髓,他的课,抄—读—讲—议,四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紧扣。一堂看似简单的课,却让我们感受到师者使命,正如张载所言,薛老师做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讲之美, 简约通透的探究。 沈玉芬老师讲座《指向核心素养的组块教学策略》。组块教学从学生言语智能的发展需要出发,将零散的教学内容重组、转化为综合性、立体化、板块式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联结性学习和自主性建构,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重组后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学习方式的深层变革。联结性学习,发现、把握并重构知识经验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获得智能意义的学习方式。组块教学视域中的语文联结性学习,强调从读懂字面的意思,到领会内在的意义,进而把握作者的言语意图及言语艺术,从中领悟运用语文的基本规律,并在生活化的语文实践中获得言语智能的发展。言与意相联、表与里相联、知与用相联、人与文相联,“联”帮助学生走向“通达、通透”的理想学习境界。

    寻之美 ,神话故事的追溯 。蔡海峰老师执教《女娲补天》。导入高效精准,从学生经验切入,迅速聚焦“神话”特别是“英雄神话”的核心特质。提炼的“三句话叙事密码”简洁有力,为学生理解《女娲补天》提供了清晰的思维框架和方法支架,是本课学习的“金钥匙”。超越了对神话故事浅层的了解,引导学生深入解构叙事模式、理解内在逻辑、发挥想象创编,最终实现神话精神的当代传承。

    品之美, 对称语言的妙用。 周丽老师执教《盘古开天地》。周老师设计讲故事—品神奇—谈形象—知神话的任务。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好故事。抓住人物行为,感知人物的形象。指导学生品味文章对称语言,感受神话的神奇。周老师的设计出“以简驭繁,学得充分”的学习活动,充分体现组块教学思想博大精深、与时俱进,其中精髓不仅让我们在课堂学习领悟,也让我们思考课堂实践非一时之力,促进我们不断践行探索。

        行之美, 实践创造的样态。 夏江萍老师讲座《从文类功能出发的单元整体教学》。夏老师强调在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基于文类功能,通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展现出实践创造的样态。她在讲座中以神话教学为例,围绕“组块教学,寻启而教”的核心理念,从神话教学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板块切入,强调立足文体特征构建思维模型,助力知识迁移与能力生长,这体现了通过特定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实践与创造的思路。

        暮色漫过太原的街巷时,晋祠的流水或许已映出了星月,而我们心中,却因这一天的所学亮起了更璀璨的光。 薛法根老师团队的组块教学,从来不是简单的知识拼接,而是将言语智能的种子,埋进学生思维的土壤里,用精准的“组块”作养分,让语言的根须自然延伸。那些课堂上的巧思、研讨中的顿悟,都在印证:真正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在文字的肌理中触摸表达的智慧,在言语的实践里长成会思考、能创造的模样。 身为小语人,我们或许错过了晋祠的箫鼓,却在教育的星辰下拾得了更珍贵的宝藏。前路漫漫,组块教学的智慧将如一盏灯,照亮我们打磨课堂的每一步;言语智能的根脉,也必将在我们的坚守与实践中,在更多孩子的心中,扎得更深,长得更茂。这趟太原之行,因这份收获而愈发厚重——教育的美好,本就藏在这样为热爱奔赴、为成长耕耘的时光里。

                            (四)

        7月27日,薛法根高级研修班火力全开,多位名师齐聚,用一堂堂精彩示范课与干货讲座,为老师们带来教学能力进阶的“密码”。

散文教学的诗意与深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美妙的古诗韵词中,拉开了薛法根老师《白鹭》课堂教学的序曲。课堂伊始,薛老师以“你看见了怎样的一只鸟”切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梳理白鹭的外形与习性,从“外形”“站立”“低飞”“觅食”等信息中,学生初步构建起对白鹭的认知,紧接着,整堂课围绕“作者看到了怎样的美”这个核心问题,从白鹭的外貌读到习性,薛老师像搭积木一样慢慢搭建理解框架。通过反复朗读“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并还原“白鹭是一种常见的鸟”,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特质。最后,薛老师提出“你看到了怎样一个人?”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作者对白鹭的独特描写中、提炼出“有情趣”“善观察”“能在平凡中发现美”的人格特质。这堂课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散文阅读的基本方法,更让他们懂得在生活中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如果说薛老师的课是“精读深品”,徐颖老师的课堂就是“童趣解码”!徐老师执教的是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片梧桐树叶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首先,徐老师通过读文字找句子、读词语找图画等多种形式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针对容易混淆的词语“印着”、“映着”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训练,夯实语言文字的基础。

接着,徐老师通过以词找句,在朗读中整体感知“金色巴掌”的意向特征,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借助想象,让孩子们以自己生活感受为依托,触摸作者在这样铺满落叶的水泥道上行走时的雀跃感受,学生们仿佛能看到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在眼前延伸,感受到文字背后流淌的温暖与美好。在徐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颗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用心感受人间真情的心灵。

“散文教学最怕“散’,组块设计是关键!”课后,薛法根老师结合两节课例,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散文的进阶性组块学习活动设计》。薛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散文教学的独特特点和面临的难点。他结合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分享了如何巧妙地通过组块学习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散文的丰富内涵和细腻情感。讲座内容丰富实用,犹如一把钥匙,为教师们打开了散文教学的新思路,让大家对散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民间故事教学的守正与创新。民间故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人民智慧,塑造了真善美的民族精神,正如梁昌辉老师执教的《猎人海力布》这个民间故事所传递的精神内核一样。梁老师开门见山,直接引入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探寻“得宝”的秘密,探究“化石”的原因,探索“宝物类”民间故事的奥秘几个方面入手,既落实了教学目标,又迁移拓展,引导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特点和精神内核,又引导学生从讲得好,评得准两个方面创造性复述故事,突破难点,感受海力布舍己救人的人物形象,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善良与勇敢的种子。

        周丽老师执教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整节课围绕“牛郎织女”的故事展开,通过角色扮演和创造性复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教学设计层次清晰,任务明确:角色代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人物情感,增强故事感染力;细节挖掘,老师强调“讲具体”“补写心里话”,教给学生复述故事的方法;互动性强,同桌合作讲故事的形式,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课堂氛围活跃。周教师示范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打动听众,搭建复述支架,从而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复述能力,整节课设计巧妙,既夯实了语言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节富有实效又创新的语文课。

        梁昌辉老师带来讲座《故事知道怎么办-故事教学的生长意义》,梁老师强调了故事的“生长性”,指出故事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情感、思维和价值观的培育土壤。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他展示了如何借助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人性、社会与自我,使语文课堂超越文本解读,迈向生命教育。这场讲座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操指导意义,为我们今后的故事教学提供了新视角。

        培训中,教师们认真聆听,或拍照或记录,牢记每个流程的设计步骤,紧紧跟随专家的步伐,与会场深度融合,在学习中思考,在学习中提升。

      第四天的培训,我们不仅学到了实用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和升华。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引导。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五)

        于神话课堂点亮思维与人文之光,蔡海峰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蔡老师探寻如何让学生深入走进神话世界,体会神话魅力,感悟英雄精神,在实践中收获了诸多宝贵感悟。课堂起始,老师先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像“悲惨”“违抗”,通过分析发现它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让学生掌握“同义构词法”理解词义,这一方法既新颖又能锻炼学生自主探究词语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奇妙组合规律 。接着,面对故事中一长串古希腊众神的名字,这对学生来说是个小挑战,采用反复诵读、张贴板书的形式,帮助学生熟悉名字,并了解众神身份,像宙斯是神的领袖、赫淮斯托斯是火神等,梳理出他们之间复杂的关系。用“盗”“罚”“劝”“锁”“救”五个关键字,配合“因为……所以……”关联词,构建起故事框架,绘制成简易思维导图。学生借助这个支架,能清晰地复述故事,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把握,也学会了一种高效梳理复杂情节的方法 。在深入探究英雄形象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想象人类没有火时的悲惨场景:漆黑夜晚,人们在恐惧中摸索;寒冷冬天,人们瑟瑟发抖难以取暖;猛兽来袭,人们毫无抵抗之力。再对比有火后生活的改变,强烈的反差凸显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伟大意义。同时,聚焦普罗米修斯遭受惩罚的片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他所承受的痛苦。例如“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学生在朗读中,语气沉重,表情动容,仿佛能切身感受到英雄的苦难。还有“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这样,普罗米修斯所承受的痛苦,永远没有了尽头。”读到此处,学生们义愤填膺,对宙斯的愤怒和对普罗米修斯的同情溢于言表。除了朗读,老师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补充文本留白。像想象夏日炎炎、狂风暴雪时普罗米修斯的状态,学生们描绘出他干裂的嘴唇、冻僵的身体,进一步丰富了对英雄苦难的认知。在探讨英雄抉择时,学生们积极思考,从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的话语中,体会到他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一堂课,这不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幸福甘愿受苦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扎根,让他们懂得为了正义和他人的福祉,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梳理故事到分析人物,从理解内容到感悟精神,他们逐渐学会深入思考文学作品。同时,老师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予他们更多表达和交流的空间,让神话课堂绽放更耀眼的思维与人文之光。

      探索童话课堂,感悟知识与友情。徐颖老师执教《在牛肚子里旅行》。师生共同开启了一场趣味盎然的学习之旅。这篇融合科学知识与童话的课文,为课堂注入了独特活力。导入环节,教师以童趣提问引发好奇:“被动物吞进肚子会怎样?”配合牛的图片引导观察,迅速激活课堂氛围。字词教学中,对“贮藏”“细嚼慢咽”等词,通过实物演示和动作模仿,让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学生在欢笑中轻松掌握。梳理故事脉络时,教师组织小组合作绘制红头旅行路线:牛嘴 - 第一个胃 - 第二个胃 - 牛嘴。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深切体会到青头与红头的深厚友情,以及青头的镇定智慧。借助动画演示,学生直观了解牛反刍的科学知识,通过讨论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这堂课让我明白,语文教学应在趣味中传授知识,在体验中培养情感,让学生收获成长的力量。

        梁昌辉老师讲座《学科观念统整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在教育理念持续更新的当下,学科观念统整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梁昌辉老师在此领域有着深入探索与独到见解。梁昌辉指出,学科观念是一门学科知识体系里最具解释力、统整力和渗透力的知识,蕴含学科思想、方法和思维 ,是核心素养在学科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单元整体教学的灵魂所在。有了清晰的学科观念,单元整体教学便有了明确方向。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需基于课程标准,深度剖析教材。以语文教学为例,要梳理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像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围绕 “天地间的奥秘” 这一主题,教师可通过整合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内容,构建逻辑连贯的教学框架,引导学生从多维度探究主题,培养其观察、思考与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创设真实且富有吸引力的情境至关重要。比如在教授童话单元时,可打造 “童话王国” 的情境,让学生扮演童话角色,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童话魅力,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提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能力。梁昌辉还强调,设计合理的任务链是推动教学的重要手段。以“阅读策略”单元教学为例,可以设置“提取关键信息”“预测故事发展”“总结故事要点”等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掌握阅读技巧,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科观念内化为自身能力。

        以组块教学解锁人物描写密码——薛法根《他像一棵挺脱的树》执教以及讲座。薛法根老师在《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的教学中,以其独树一帜的组块教学法,为写作教学提供了精妙范例,引领学生深度探索人物外貌描写的艺术。课堂以“比谁写得像”开启,薛老师给出五分钟,让学生描写熟悉同学的外貌 ,并开展猜猜写的是谁的活动。学生们在互动中发现自己描写存在特征不鲜明、语言平淡等问题,自然地产生学习渴望。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活已有经验,也精准定位学情,为后续教学锚定方向 。“看他怎么写”环节,薛老师引领学生深入剖析老舍笔下的祥子。从“挺脱”内涵解读,到描写顺序梳理,从祥子身体各部位特征抓取,到比喻、动态描写手法探究,步步深入。学生在对文本的细致研读中,领悟到“外貌中见精神”的写作精髓 。比如,描写祥子“铁扇面似的胸”“直硬的背”,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祥子的强壮有力,学习抓住典型特征凸显人物精神的方法 。“比谁改得妙”将所学付诸实践。学生运用课上所学技巧,修改之前的习作,从堆砌词语到巧用修辞、抓特征描写 。像把“头发乱”改为“头发像枯草,根根竖起”,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薛老师实时点评,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切实提升写作能力 。整堂课结构紧凑、逻辑清晰,以学生为中心,将读与写紧密融合 。从写作诊断、方法学习到实践运用,形成完整闭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人物外貌描写技巧,更收获写作思维的提升,为单元整体写作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在讲座中薛法根深入浅出讲了指向写作的组块教学如何设计,策略丰富多样,方法扎实有效。

此次研修让教师对组块教学有了深刻认知。薛法根老师以生动课例展示了“聚焦核心、精简内容、练评结合”的教学智慧,从目标定位到任务设计,皆紧扣学生素养生长。通过文本拆解、方法提炼、实践运用的闭环设计,让语文学习更高效。教师们在研修中学会了以学科观念统整单元,用精准任务链驱动深度学习。未来将把组块教学理念融入课堂,在精简中提质,在实践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