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从小到大都无时无刻不体会到英语、健身、挣钱等需求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人都没能让这个重要性在自己的生活中时刻彰显。
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到头来英语能力真能如母语般使用的也总是少数,为什么呢?是不够发狠还是不够聪明?是没有足够正确的方法还是缺少好的老师?
看看身边的人,没有英语能力其实并不会对大家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更别说会影响到买菜做饭这样的需求了。思来想去我也更倾向于接受一个这样更为合理的解释:“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不定期在朋友圈配上几张正在健身的照片对许多人来说真的很重要,但更多人是配完图之后就消失很久,估计健身路上真的要走挺远的路。而对喜欢健身的人来说,就连走路吃饭睡觉都能立刻关联到哪块肌肉在运动,每个细胞都时刻打开迎接运动带来的喜悦。
尽管大家都知道身体不适的时候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但也仅仅停留在知道层面而已,持续付诸行动的人总是少数,但这也并不会影响到大家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因此我还是不得不倾向于接受更为合理的解释:“锻炼身体”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钱不是万能,没钱是万万不能。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鸡汤”。但很多朴实却锋利的方法论就是这样的“鸡汤”,没有足够优秀去给别人“灌鸡汤”的时候,别人怎么喝都觉得是鸡精放太多。那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钱很重要,但真的很会挣钱的人也总是少数呢?
大家不要忘了,跟钱相关的词语很多,但贬义居多,比如“臭铜味”、“臭钱”、“金钱如粪土”、“掉钱眼里”、“见钱眼开”......大家再仔细琢磨“花钱是为了挣钱(投资)”和“挣钱就是为了花钱(消费)”这两种对钱的态度,就明白了我为什么又不得不再次接受更为合理的解释了:“挣钱”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花钱”才是。
就连这么重要的,从小到大都心心念念的需求,对我们来说竟然都不是刚需,更别谈什么阅读、写作、演讲、编程之类的需求了,这些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真的不是刚需。
那为什么我们的人生总在纠结于这些不是刚需的需求呢?
时间只负责流逝,却不负责成长。而成长恰好是我们时刻关注的,也是我们时刻追求的,否则就寝食难安。
所有最终相对更牛的人,都有类似特性:争做第一;成为第一;蝉联第一。所有最终相对优秀的人,也都有共同的特征:具备强劲自驱力。
优秀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习惯。不把事情做到最好,他们就全身不自在,乃至于优秀竟然就如同“到点儿就吃饭”一般习以为常,当然,也内化成为了他们的刚需。
(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反正我也总是很不自在。)
因此只有让自身成长变成我们的刚需,我们才不至于生活在各种纠结中。而现在的成长也可以看作是过去的积累,我们只有积累出足够多的正确的刚需,让这些刚需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我们才算是拥有了强劲的自我驱动力。所以说,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那为什么又要强调这个刚需是“正确的”呢?
因为有些刚需不会让人成长。大家不妨看看身边(或者包括自己在内)是不是还有一些人的生活习惯或刚需,就是“找借口”和“吐槽”,不想尽一切办法来为自己找理由他(我)们就浑身难受。这类习惯或刚需就像一个大坑,往里瞅一下,就会发现许多人在里面挣扎。
但好在,现代脑科学已经可以证明我们的大脑是可塑的,不仅受环境影响,更重要的是还可以自我塑造。刚需塑造大脑。
不断重塑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就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又来了:如何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呢?
我肚子很饿了,明天接着复盘“刚需”吧。今天只需要记住: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