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用户体验设计
· 用户和人机界面的交互过程。
· 用户体验设计特征
1.严谨、理性、创意
2.提供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
3.让用户思考
4.妙趣横生
· 用户体验设计的精益之道
1.热爱生活,细心观察,勇于改变
2.了解人,观察人(人有共性,也有差异性,体会大多数人的想法)
3.理性的思路
4.亲自使用、体验
5.多听用户反馈意见
6.留心好的设计,在此基础上优化
二. 用户体验设计师
· 交互设计就是通过分析用户心理模型、设计任务流程、运用交互知识,把业务逻辑(功能规格或内容需求)以用户能理解的方式表达给用户,最终实现产品战略(公司需求和用户需求的最佳平衡点)的过程。
· 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交互设计师的产出物:竞品分析文档、用户反馈整理、流程图、设计草图、设计原型等。
· 设计原型:手绘、软件绘制
软件:Balsamiq Mockups手绘风格
Axure绘制线框图
· 视觉设计师:懂产品、懂用户、懂设计,关键时能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 优秀的设计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潜藏在技能表面下的东西。
(人文、心理学、设计学、工业工程学、代码、手绘等)
良好的素养,强大的思维能力,专业的技能,浓厚的兴趣
三.用户体验设计师技能
· 用户体验设计师目标:解决用户需求,减少用户理解和操作成本,给用户留下美好深刻印象。
· 和产品经理一起做需求分析
1. 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是关于产品的目标、范围、特征等约束条件,它包括产品定义和用户需求。产品定位是产品设计的芳香,也是需求文档和设计产出的判断标准。
产品定义——一句话概括某个产品。
使用人群——明确产品主要为谁服务,所有功能、内容、设计风格的设定都围绕使用人群来进行。
产品特色——使产品区别于同类竞争者,让产品脱颖而出,更具竞争力。
用户需求——可以看作是“目标用户”在“合理场景”下的“用户目标”,其实就是解决“谁”在“什么环境下”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2. 产品需求
· 用户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用户访谈、信息采集等手段来挖掘需求的方式。
· 用户反馈——发现很多之前意想不到的问题。
· 竞品分析—— 找到有代表性的同类产品,对比产品之间的优势、劣势,从而发现产品的突破口。
· 产品数据——艾瑞资讯、百度指数、淘宝指数等,手机到数据后,分析挖掘数据背后潜在的意义。
3. 如何分析与筛选需求
4. 需求文档:目录、背景描述、用户类型和特征、项目时间安排、信息结构、整体业务流程说明、需求详细说明等。
5. 倾听用户的声音
· 拥抱用户
· 别被用户牵着走
6.寻找设计目标
在某次优化任务中,产品经理要求增加一系列功能,先不要着急做设计,而是要思考以下问题。
既然是做优化,就说明已经有一定的用户基础了。那是不是可以先查一下目前用户的评论和反馈?是不是可以观察身边的人是如何使用的?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访谈和测试,看看用户使用过程中有什么痛点。另外,还可以对比一下竞品,看看竞品哪里体验比我们好,哪里还有改进余地……
7. 如何“抄袭”竞品
功能方面,产品经理们可以去抄,设计师无力干涉。
但在设计方面,绝不允许自己盲目“抄袭”,即使功能一样,不同的设计水准也会让产品体验截然不同。
关注竞品、研究竞品、努力超越竞品。
四. 从需求到设计草图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优秀的设计要经理充足的规划过程。
根据需求,先确定应该提供哪些必要的信息给用户,然后对信息分门别类、有效地组织起来,并以导航的形式展现在界面上,让用户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1. 信息/任务 从需求到界面,隔着一扇门
· 信息归类
逻辑归类——使用人们在生活中熟悉的分类逻辑对内容进行组织。
卡片归类——邀请用户“把类似的东西放在一起”。
· 好的导航是成功的一半
成功的导航设计可以自我解释:让用户在导航系统中清楚地认识到信息结构和自己所处的位置,为用户解释“我从哪里来?”、“我现在在那里?”、“我能去哪里?”的问题。
。深广度平衡
在设计导航结构时,要考虑到深度与广度的平衡,也就是纵向的层级数,与横向的选项数的平衡。(每多点击一次操作都会流失掉一批用户)
。用户所需信息与商业推广信息的平衡
矛盾:用户只想看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企业又希望可以把业务和广告推荐给用户。
合理的信息组织方式,应该既对用户有意义,又能满足业务目标。
。为重要功能和常用功能设置快捷入口
就像是在原有产品架构的基础上搭建“快捷通道”,用户可以一步一步顺着产品的逻辑来寻找所需功能,也可以通过快捷入口,按照自己的行为习惯,快速找到所需功能。(快捷入口不宜过多)
· 主要任务和次要任务
一个页面上如果铺放过多的功能或内容,会让用户迷茫不知所措,效果反而会更差。
明确主要任务和次要任务,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判断界面上内容的主次关系。
设计任务流程——要先设计主线,再从容设计支线。
(是否设计支线,即次要行为流,要看次要行为流是否能对用户完成主行为流产生必要的帮助,迷宫的支线越少,整体复杂度越低,越有助于用户迅速完成任务。)
· 突出主要任务
。1 分解用户任务
。2 排列任务优先级(优先级不是出现的先后次序,而是在页面中的重要程度。这些任务的出现次序,要按照主行为流的次序排列。)
。3 组织合并相关任务
· 引导用户完成任务
。相似性引导——大小、色彩、形态、视觉元素等
。方向性引导——对于操作步骤较多的任务,可以利用具有指向性的箭头,进行方向性引导。
。运动元素引导——像是用户的小向导,带领用户找到下一步该往哪走。
。向导控件——在陌生的页面环境下,为用户指引路线,引导用户完成多步操作。
· 设计友好而易用的界面
。减少冗余步骤和干扰项
。将复杂操作转移给系统(让机器变得更智能)
。简化操作方式(Windows和MAC OS 安装软件)
。优化操作过程(提供合适的首选项、适时帮助、及时反馈、提供合理的默认值等)
· 信息量太大,页面如何摆
设计师没办法控制页面上要呈现信息的多少,因为这与产品和业务相关。
但设计师要保障受众信息的接受效果,掌握信息的展现形式,在页面信息量很大时,决定该如何组织这些信息。
。让页面层次不言而喻
逻辑相关的在视觉上分为一组——接近原则
(在设计界面时,将元素分好类后,在模块与模块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广告与广告之间、标题与正文之间划分几个固定的高度,在为整个页面排版的时候,严格按照这几个间距进行排布,从而形成整个页面模块与模块、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节奏感。)
内容或重要程度不同的信息——差异原则(增强对比)
逻辑上有包含关系的——嵌套
。让重点信息“跳出来”
通过视觉设计方法——字体加大加粗、色彩对比、添加背景色、留白等,强调界面的重点元素。
。将次要信息“藏起来”
列表页的作用是“快速筛选,激发兴趣”。隐藏策略不仅可以让界面重点更突出,减少复杂信息对用户的干扰,还可以减少跳转,满足用户的快捷操作。
· 理性的规划VS感性的界面
。以人为本的界面设计
要了解用户,知道用户有什么样的需求。
要保证界面逻辑不是错误的,可以让用户顺利完成任务。
力求让设计形式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让用户感受到“人性化”的设计。
。帮助用户找到想要的东西
让有明确目标的用户,能够快速找到所需信息。
有不确定目标的用户,通过浏览和寻找,一点点明确自己的需要,最终找到信息。
让没有目标的用户在探索中激发需求。
。吸引无目标用户
充分换位思考,用感性的思维方式来为他们营造贴心、友好、有吸引力的界面。
。符合用户心理模型
设计师该充分考虑到用户是如何理解产品的,并在交互设计的表现形式上更贴近用户的心理模型,避免将枯燥的逻辑直接呈现给用户。
2. 捕获用户的芳心
· 来自真实世界的灵感
。拟物化的视觉
注重效率的应用可以设计得尽可能简洁,帮助用户快速完成任务。但是,对于娱乐型应用来说,人们对于情感的追求永远不会消失。
拟物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100%还原物理世界的真实质感,抽象出物体中最优特征的部分,将繁复的视觉元素进行简化处理,一样可以设计出既简约又可以调动用户情感的产品。
。隐喻化的操作
视觉表现难以拟物时,也可以通过模拟现实中的操作,使用隐喻的方式让用户对操作感到熟悉。
· 贴心的设计惹人爱
。可控的感受
调查表明,如果界面没有任何提示,80%的用户等待超过2秒就会直接关闭窗口。
如果界面有提示或是加载状态,用户的离开率就会极大地降低。加载状态提示可以增加用户对界面的可控感,形成操作预期,使用户安心。
为增强用户的可控感,界面还需要预先提供提示,向用户透漏一些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让用户建立预期。系统需要根据用户的操作收集信息,掌握规律,正确地预计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采取措施或提醒用户,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积极的反馈
人们在社会交往时具有的期望,在使用互联网产品时也会有。积极的反馈可以增强用户的信心,提升用户体验的愉悦感。
。贴心的提醒
在使用产品时,用户难免会有遗忘或是疏忽的时候。此时给予用户一些贴心的提醒,可以提升用户对产品的好感。
。互动的乐趣
灵动的的交互画面、操作后的反馈效果、误操作时的提示,像对话一样亲切的文案,都是机器与用户互动的结果。让用户感觉到,自己的一点一滴都能被系统感知,满足用户的参与感和被尊重感,利用互动因素可以极大提升用户界面的趣味性,调动用户情感。
丰富的动效可以使界面更生动、充满活力,也可以提升产品的品质。
。惊喜的力量
惊喜会为用户增添一份特殊的喜悦与乐趣,还可以引发用户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探索欲望。
。情境的烘托
为产品设计一个故事情节,通过视觉、动画和音效的烘托,把用户带入一个情境中。很适合用在活动页面的设计中。
· 快速表达我的想法—纸面原型
。纸面原型的目的
沟通、测试,尽快解决那些不确定的问题。纸面原型具有可塑性,可以快速修改和重建,帮助设计师探索尽可能多得想法并否定掉那些不靠谱的想法。当已经通过纸面原型确定了大致的方案时,也就同时确定了产品的框架、主要流程、基本信息和功能等。
。工具
纸面原型,购买成套出售的纸面原型工具,包括绘图模板、设计绘画本、图标模具、标准交互组件等。
。表达什么
串联需求、任务、信息、操作等。
界面关系可用绘制的深浅和颜色来表现。
对于移动应用,可用纸面原型来表达动效。通过纸张的折叠和左右移动,可以模仿手机中的下拉、滑动分层等各种动效。
APP “POP-Prototyping on Paper”和“快现”表现动态效果。
· 设计标准——好的设计需要表达
。原型
经过设计规划阶段,通过设计加工,形成最终的结果。
原型是项目开发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低保真原型:与最终产品不太相似的原型。可以是纸面原型(草图),也可以是用软件绘制的线框图。
鼓励使用:纸笔。
较大团队:用专业软件Axure、Visio来设计原型,并向团队成员展示设计成果。使用Axure可以制作一些复杂的动态效果。
移动端产品,推荐使用PowerPoint绘制原型。强大的动画功能可以掩饰各种逼真的动态效果。
高保真原型:在外观、操作上与最终产品基本一致。
。原型内容
1)简要说明与信息结构
变更日志:同需求文档一样,原型设计也不可能一次到位,一般都需要经过沟通、评审后略做调整。更新日志,可以方便项目组成员看到每次更改的内容,然后重点关注这部分内容就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版本说明:适合快速迭代且迭代周期较固定的项目。
信息结构:产品内容都有什么,是如何组织的,页面层级是如何分部等等。(被设计加工过的产物,是综合考虑产品逻辑结构和用户习惯而得到的结果)
2)任务流程与页面流程
任务流程:用户使用产品时,它的每一步操作会遇到什么结果、系统会如何反馈等。关注用户如何操作、页面如何反馈等,从而引导用户完成目标。
页面流程:更清晰、具体。可以看到具体的页面,以及用户如何通过操作,从一个页面跳转到另一个页面的完整过程。
3)线框图&交互说明
线框图:原型图里的静态部分
交互说明:原型图的动态操作效果。
交互说明——建议采用说明与动态效果相配合的方式。
交互说明类型:
(1)限制:包含范围值、极限值等。
范围值:数据的取值范围。比如,当你的界面上出现了下拉菜单、筛选按钮、滑块等控件时,你必须标注清楚它们的选择范围,否则开发人员就不清楚该如何设定。
极限值:数据的显示限制。比如,最多应该显示多少字数,超过时如何显示,是否折行等。
(2)状态:包含默认状态、常见状态、特殊状态等。
默认状态:默认显示的文字、数据、选项等。需要注明,否则开发人员可能难以意识到这是用户填完的结果,还是默认就有的。
常见状态:主要针对某一个模块,经常遇到的一些状态。
特殊状态:非正常情况下的样式、文案、说明等。
(3)操作:包含常见操作、特殊操作、误操作、手势操作等。
常见操作:主要指正常操作时得到的反馈状态。
特殊操作:一些极端情况下的操作。
误操作:尽量避免用户犯错的机会。
手势操作:用户使用移动产品时的操作方式。
(4)反馈:用户操作后得到的反馈动作,包含提示、跳转、动画等。
提示:操作后系统反馈给用户的文字说明
跳转:需要说明跳转时是“原页面刷新”还是“新页面打开”。
此外还需要注明在界面的不同位置以不同手势操作时,会跳转到哪里。
动画:给人感觉比较友好、趣味性强。
。你真的会画线框图吗
1)通过明暗对比表达,界面元素的优先级关系更直观。
2)不要用截图与颜色
3)合理的布局(尽量保持简单的结构,最好不要出现2列和3列混排的设计)
4)遵守栅格规范
5)标记第一屏高度
6)表达清楚UI逻辑
【整理优先级。一般来说,操作的优先级大于链接,链接的天优先级大于文本。】
最重要的操作:一般用按钮来表现。比如收藏夹中的“加入购物车”按钮。
下来是普通操作,如“对比”等。
最后是消极操作,如“删除”等。
如此,就相当于提前定义好了一套规则,它可以用在不同的表单页面上。通过这个细致的规则,可以保证最终的字号及颜色符合逻辑,减少了视觉设计师的工作成本。
7)考虑视觉实现后的效果
8)了解视觉趋势
上图可看出,目前视觉趋势如下:
~宽度变宽,留白增多。
~渐变减少,视觉风格更加扁平化,整体感觉更清爽。
~通过空隙和留白来分割区域,而不是用线来分割。
~布局更规整。
~去掉不必要的视觉元素。
。写交互说明的诀窍
1)尽量使用真实、符合逻辑的数据内容
2)不遗漏特殊状态的描述
3)避免过长的说明
~需求或设计方案有问题,导致逻辑异常复杂。
~这个方案的开发成本是否很高,有没有这个必要(有些异常情况出现频率极小,可以适当舍弃,保证体验和开发成本之间的平衡性)。
~如果需求和设计方案都没问题,是否表达方式有问题?应尽量避免文字堆砌。
~避免流水账式的说明。
流程图代替文字说明,并将各种状态罗列出来。
巧妙组织文字说明。(if/else/case等)
制作动态效果。
4)关于重复出现的模块,尽量用模块化的思维方式来处理较复杂的问题。
5)如原型有修改,不要口头沟通,而要更新交互说明并告知大家。
。关于设计规范
1)设计规范
是对设计的具体细节、技术要求,是设计工作的规则和界限,是一种模块化应用的方法……
包含很多内容,比如交互规范、色彩规范、logo规范、UI图标规范、空间规范等。
2)没有规范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不同频道/模块独立设计。
~同类功能组件存在多种样式。
~同类元素多样性。
~设计效率低下。
~设计质量难以把控。
3)规范解决了什么问题?
~“一致性”形成鲜明的产品特征,增强用户粘度。
~提高易用性。
~满足团队协作需求。
4)设计规范的分类
~纵向:交互规范+视觉规范。交互规范优先与视觉规范。
~横向:产品战略级方向的大规范+耽搁项目的小规范。
5)什么时候开始设计规范?
~大型且重要的产品。
~产品结构、页面类型、UI组件相对较单一,可复用的内容较多。
~项目人手充足、时间较充裕。
~品牌风格、主题风格已确定完毕,品牌备忘和梳理势在必行。
~产品线日益丰富,后续设计一致性和可循环的要求被提高。
~产品结构壮大,新人不断涌入,沟通和执行效率亟待提高。
6)制定原则
先制定大的设计方向,再制定项目中单个的详细说明。先制定团队合作的规范,再制定个人操作上的规范。
· 项目跟进——保障设计效果的实现
设计师在标注页面时,一定要与前端采用相同的规范和标准。如果设计师标注行高时,标注的是文字之间的距离,而前端写页面时,行高的标准是文字高度+上下空隙高度,那么前端在看到设计师标注的尺寸时,还要换算成自己需要的尺寸,标注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 成果检验
1)可用性测试
通过观察用户使用产品,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方法。
~给出使用目标,而不是直接地操作。
~尽量选择最重要、最频繁的任务进行测试。
~符合正常的操作流程。
2)A/B测试
定量分析,样本量大,但结果较为客观。
(1)设定衡量标准
(2)对同一个用户呈现相同的页面
(3)保证两个版本同时测试
(4)单一变量
(5)A/B测试的眼神——灰度发布。
将旧版本作为方案A,新版本作为方案B,让一部分用户继续使用旧版本,一部分用户切换到新版本,然后观察用户反馈和产品数据。
3)定性的用户反馈和定量的产品数据
(1)收集和独栋用户反馈
移动应用在应用市场收集用户反馈。App Store,安卓的Google Play,又或者是豌豆荚、应用助手等第三方应用市场,都可以找到大量的评分、评论信息。
分析用户反馈。从内容、功能、使用流程、设计、新功能建议和现有Bug等几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归纳。
(2)用数据检验产品目标
五、设计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