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我只看了两部,《红楼梦》和《西游记》。可能有的朋友一看我这个文章题目就急了,且听我慢慢道来吧。
先说一说自己读书的经历,我从小喜欢看书,但基本都是童话故事。上初中后开始看文学作品,但只有鲁迅,和当时很有名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时也听了四大名著的名头,心里一直认为这四本书就是课外书的最顶端。
那时还没注意过,这四本书都是小说,在语文、历史课上也了解到国外的名著,也都是小说。当时我以为学语文的意义就在于拥有美妙的文笔,写出好的小说流传后世,当然这些小说也要表达自己的一些人生感受或思想。我们语文课上几乎也全是在讲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几乎全是文学的学习。
因为在电视剧中已经知道了四大名著故事的梗概,就一直没看原著。高中时代还对《红楼梦》生起一些反感,觉得就是一个大家族的家长里短事,说这些既不大气,也没意思。到二十七岁才第一次看《红楼梦》,接着就感觉确实该是小说中的巅峰。贾宝玉的女性观,他对女孩的那种尊重,让我感触很深。其中的诗词,也是鬼斧神工。那时自己也有了些生活经历,所以对其中的俗世描写也有不少感触。当时打算过几年精读第二遍。
看第二遍之前自然还得看别的书,这期间在电视剧上看到一句“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当时觉得这句话真好,值得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然后查了查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后来又见到一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一下子感触很深,因为它一下说中了我,我就总是怨天尤人。我觉得如果我用十年的时间就只学好这一句话,哪怕其他什么书也不看,也能少走很多弯路。当时心里产生了一种感觉,觉得厚厚的一本《红楼梦》,对人的作用竟然不如这短短的一句话,十个字,至少对我是这样。反过来想想,读完《红楼梦》,对我有什么帮助呢?我还是几乎不知道怎样做人。虽然它写得很好,但是对于指导我们如何生活、为人这种切身利益的事,几乎是毫无关系。
当时我就找来《论语》来看,觉得如获至宝,觉得它是我们行为的准则。如其中有好几个君子如何,小人如何这样的句子,把君子和小人的标准划得很清楚。而我平时哪晓得做人还有什么标准,只是随自己的感觉来判断,来做事。
接着我了又看《大学》、《孝经》,对这些书的感觉是正气很强,责任感很重。多看这些书,起码是一个正人君子,再大就是一个心怀天下鞠躬尽瘁的人。后来又看《易经》、《道德经》等书,心里有了一些傲慢,因为开始浸润了这种高深的书,而身边的人又对此一无所知。再后来,又看到了本该是小学生看的《弟子规》,觉得这个更基础一些,能使人先养成一个谦卑、恭敬的心,里面的内容有基本的孝道、对长者的礼仪、居家生活、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规矩等,这些不都是最最基本的吗?
当时我也产生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不怎么教做人的道理呢,怎么语文好像就是为了学习文学?难怪现代很多人一提起古代的读书人就想到书呆子,但是通过读《论语》、《大学》,我发现这些书全都是在讲如何做人,跟生活息息相关,半点都不是掉书包子的文学作品,反而现代人看的才真是文学作品。我记得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包青天》,里面的读书人即使没有什么武力,但很重气节,说话义正词严,铁骨铮铮,面对强大的敌人宁愿舍生取义。记得台词中有一句“既然读圣贤之书,当比其他人更知礼义廉耻”,这才更符合四书培养出来的人。
想到现在少年的问题,有如校园暴力、早恋、离家出走、青春叛逆、追求个性、追星,这些好像都是最近三十年来才出现的。看道德滑坡引发的社会问题,更不用多说。这跟从小不教导做人有没有直接关系?!尤其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百善孝为先”,诗中言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母爱如春天阳光,我们的心如区区小草,又怎能报答得了阳光的恩情?言犹在耳,我们为什么不在孝道上多下功夫?可怜语文和道德法治课本上只是草草提一下,可叹这几十年出现多少人伦悲剧,让人神愤泣!
想到这些问题后,我就去查了查四大名著是谁、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但是没查到。我们给孩子看的书,如沈石溪、杨红樱,几乎都是故事,国外的也是故事,再长大一点,就是小说散文。我最近还看到一个国家推荐阅读书目,几百本书,儒家和道家的书只有五本,就只有这五本才算是跟修身密切相关。《大学》里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现在是有多么高的德行,怎么就把修身抛弃了呢?修身至少能够齐家,谁不想要一个和谐的家庭?
在国学当中我们很容易能感受到那种忧国忧民的大气魄、孝养双亲的至诚、与人为善的仁爱、克念作圣的严谨。而小说散文往往只是给人增加一些文艺气息,有时还会让人变得多愁善感,与社会格格不入,成了真正的书呆子。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书就想到四大名著,这个四大提的真不好,让人以为小说和文学就是学习语文的全部意义,却不知这些书对于我们有多少实用性?哎,可叹,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