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感想
天地的特性是对待万物都一视同仁,万物自有其命运,天地好像是不带情感的来对待一切。老子是说圣人也是懂得了天道,所以也是对待百姓也都是一视同仁的,不会有分别心。天地之间道在不断的运行着,却又很难描述清楚。所以个人只能保持守中,才能够去更好的感悟天地的法则。
【三】提问
1、天地间的规则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是问天地间的规则是什么?天地之所以能够对待万物都一视同仁,是因为天地间的规则对待万物都是一样的,没有谁可以逃脱的了这种规则的作用,天地之需要维持这种规则,对于万物而言就已经很公平了。再来看人类社会里,看似经常会出现不公平的事情,可是再放到天地之间就又都是在同一个规则之下。所以不禁就要问天地间的规则到底是什么?在前面的四章学习了无有循环、相对性、无欲和道流动,还没有开始去把这种规则给描述出来。
不过这里也不需要着急去解答这个问题,也就是在这里有这样的问题就已经很好了,因为这个问题会在接下来不断的带着我去更深的学习道德经。在这里老子也说了,很难用言语去把这种规则给详尽的描述出来。不过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守中”。这里老子没有去解释“守中”是什么,这里就放到第二个问题里。
2、怎么样称之为“中”?
“中”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中庸有一个词叫中和,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也就是人的各种思虑情感等没有发出来的时候,是一种中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本源的状态。还有一种描述是不偏不倚谓之中,如果现在个人的思维情感等有所偏颇,那就不是中的状态。如果内心有所执著,那也不是中的状态。这样在讨论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就发现各个流派都很相似了,从阳明心学来看,中是内心没有私欲的状态。从禅宗来看,中是无念无相无住的状态。要是从老子来看,天地万物也是从虚空中生出来的,中要么是回归到虚空的状态,要么是去全面的看待万物,有所偏颇都不是中。
3、如何守中?
老子在这里没有去解释中,只是说要守中,所以第三个问题就是问如何来守中?自己觉得就是要去除私欲妄想等,回归到万物的起点再来察觉现实,这样就是守中来看待事物。自己打坐或者修禅也都是为了去守中。能够守中的话,也就能够清晰的感知天地间的规则是什么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