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我做了一个梦,梦里遇见了一个火车售票员,又遇见了两个小孩,他们都问我“你是谁?”我没有回答。我感到一片空白,没有办法回答出这个问题。
我究竟是谁呢?醒来后我这样问自己。
网络上曾有一个笑话,说保安其实都是哲学家,他们逢人就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正是哲学所探讨的终极问题。
可惜我对哲学知之甚少,对心理学不曾入门,对佛学修为尚浅。我又如何能够解答“我是谁”的问题呢。
尽管如此,尽管我还不能回答“我是谁”,但多年来的各种学习领悟还是让我对“我”有了崭新的认识,有了自己的见解。
还记得很多年前在观看一场佛学演讲中,索达吉堪布谈到“我”,他指着自己的五官说,“‘我’在哪里呢?是在这里,还是在这里?在大脑里,还是在心脏上呢?”(大概意思,并非堪布原话)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关于“我”的解读,而且是个颠覆了我思想的解读。是啊,“我”既不是我的五官,也不是我的大脑和心脏,我所珍视的身体上的任何一个器官,都只不过是构成一具躯壳的部件而已,甚至连那具躯壳都不是真正的“我”。此前我从没想过这些,我无比重视它们,呵护它们,尽情的修饰它们,因为在我看来它们踏踏实实的就是“我”,为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我在意“我”。既然它们不是真正的“我”,那么“我”是谁呢?
在《极简宇宙史》中,作者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写到“如今,我们至少还知道一件事: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只需要六种原子:碳、氢、氮、氧、磷、硫,即所谓CHNOPS。顺便说一下,因为你的整个身体是由这些原子通过不同方式组合形成的各种分子所构成的,因此你就是一个CHNOPS。”
上学的时候,物理是我最不擅长的科目,可以说一窍不通,我完全搞不清楚各种元素的存在。后来对物理学的稍有好感竟然还是从佛学开始的。因为我相信佛学也好,物理学也好,哲学也罢,大家就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和角度探索着同一个真相。
于是在机缘巧合下,我买了这本《极简宇宙史》,即便这本书用了一种有趣的方式来解读宇宙,但对我来说依然是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可是其中有些内容还是震撼了我这颗对物理知识极其匮乏的心。比如上面那一段话。我从未想过自己就是由一堆元素形成的一个复杂结构,那么那些元素是“我”吗?
《极简宇宙史》第二章的结尾写到“在本部分结束之前,你将了解另两个充满整个宇宙的量子场。你将了解到对于现代科学来说,你和我,以及我们所知道或看见的所有物质以及闪耀在任何地方的光,都是这些场的表现,或者涟漪。我们,人类,的确就是海洋里的鱼。一个由场构成的海洋。其他所有东西也都同样如此。虽然我们的祖先曾经一度生活在真正的海洋中,但他们仍然通过了亿万年的进化才认识到量子场的存在。”
我们经常说,人类是如此渺小,我们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但谁又愿意承认自己只是肉眼看不到的量子场中的一道涟漪呢。我们是如此真实的踩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有自己的姓名,我们是某人的孩子,是某人的爱人,是某人的朋友或同事,难道这些都不能证明“我”是谁吗?
在我的写作教材上,关于“叙述人称”是这样定义的,“叙述人称是作者为表达内容和目的所选择的叙述身份。”
我突然想到,其实我们所认为的“我”不就是为了某些生活内容和目的而存在的身份吗?我们需要在这个世界落脚,于是我们出生于某个家庭,有了子女的身份,我们渴望爱情婚姻,于是有了爱人的身份,我们追求工作事业,于是成了某人的下属或同事……这一切的身份都是因为需求而存在,但它们只是一种身份,而不是“我”。
那么“我”究竟是谁呢?我不知道。但是我想我渐渐开始明白“我”不是谁。
我想所谓“无我”的境界,大概就是认真扮演好人生中的每一种身份的同时又不执迷于其中,清楚明白的知道那些并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