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奶奶,一般情况下,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自家奶奶给做好吃的,以及小时候细致入微的照顾和疼爱。对我来说,这些关于奶奶的印象也是有的,但是,印象更深刻的是奶奶的“唠叨”。
之前去蹭心理咨询课,老师有讲到一个结论,即相关实验证明,一个女人,通常情况下一天要讲两万个字左右,如果没有达到这个点,就很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变化,而且往往是不好的。从自己身上,以及一些朋友的日常看来,并不无道理。要是有一肚子话想说,需要说出来或是与人交流分享,没有实现的话,确实很失落,会有小情绪。更何况奶奶,平常都是自己在家,自己做饭,自己吃饭,没啥事就在村里溜达几圈,乏了就回屋睡觉。据我观察,虽然有个很好的老姐妹,也可以说是闺蜜,但是人家也不是整天闲着没事,不能经常陪着你唠嗑解闷啊。
于是,好不容易逮住机会,我回来了,终于有个倾诉对象了,很理所当然,我便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由于奶奶年纪也算是蛮大了,这一路走来,不一波三折也是够艰难困苦了。和大多数勤劳朴实的奶奶们一样,奶奶操劳了大半辈子,拉扯大了儿女之后,还带我这一辈的孙子,孙女们。岁月蹉跎,记得小时候,觉得奶奶特别厉害,其形象尤其高大,后来才渐渐发觉,原来那么瘦小的身躯里蕴藏无比巨大的能量,让年幼的孩子们可以安心地依偎在身旁。
怎么形容奶奶的“唠叨”呢,我觉得用《大话西游》里的唐僧来作比较也不为过。每次说的事情,可能她自己都不记得讲了多少次,可我记得,只要一讲开头,我就晓得要讲啥了,又不忍和她说,“你已经讲过了,不要再讲了”。于是每次只要她想说,我就静静地听,为了让她感觉到自己说的话,我很感兴趣,也很乐意听,不时地表示赞同或疑惑,“人生如戏,全靠演技”,适宜的,善意的谎言,也是为了更好地为爱服务。
从家长里短,到我陌生的从前,关于曾经真实版的“斗地主”,吃大锅饭,集体劳作挣工分,困苦挨饿受冻……总而言之,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宛如一本充满传奇色彩的书,而且是我这辈子也读不完,读不通透的,这就是人生啊!局中人迷之,局外人也未必能看得透彻。
奶奶老了。
我就这样无可奈何地任她老去,她老得太快,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老,我能感觉到。她记忆变得越来越差,所以说话也变啰嗦,一句话刚问过,刚讲过,没过一会就忘了,又再问一遍。之前在学校每次给她打电话,她都问我什么时候回来,她总会一遍一遍地问,一遍一遍地确认。
记得一句话:长辈就是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只有当失去至亲的人的时候,我们才会真切地感受失去与死亡。树老了要落叶,房子老了要漏雨,牛老了拉不动梨,人老了就要慢慢受折磨,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道理好像都很懂,并且知道某一天迟早会到来,这种确定会发生的事,却让人提心吊胆。
假期余额已不足……关于奶奶,想说的太多,多了就无从下手,就这样吧。
愿一切都是美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