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有言:“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然,史铁生的话掷地有声:“且视他人之凝目如盏盏鬼火,大胆的去走向你的夜路。”如此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不禁让我们思考:孤芳自赏,是否应该坚持?是否应该抛弃?
陶渊明在如画的山水中书写了他的答案:“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当时污浊的封建社会中,他坚持了自己的个性和原则。苏轼遭受“乌台诗案” 的打击,依然乐观向上,于暗处孤芳自赏,终于一日开出扑鼻花香。是啊,人生就像这样,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如果现实的阻力太过沉重,“孤芳自赏”,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刘备的答案却似乎不太一样,三顾茅庐,虚心咨询孔明国家大势,“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是孔明的深远谋略,他们不满足于“孤芳自赏”,想于乱世闯出一番自己的事业。越王勾践受了耻辱,本可以就此“孤芳自赏”,却卧薪尝胆三年,最终吞并吴国,一雪前耻。“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诚哉斯言!“放眼天下”,似乎更符合英雄好汉人的忠肝义胆,壮志雄心。
当今社会,有人借“孤芳自赏”之名自私自利,只顾自己;有人借“放眼天下”之名不修边幅,习惯很差。而我们又常常随波逐流,既不“孤芳自赏”,又不“放眼天下”,最终一无所获。
理应反思,“孤芳自赏”与“放眼天下”真的可以分割吗?一粒沙就是一整个宇宙,孤芳自赏,赏的深刻,自然要联系社会;放眼天下,观到极致,自然要反思自身。二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其实,“孤芳自赏”与“放眼天下”都是我们面对人生的态度,我们应当乘自赏之船,扬天下之帆,二者相融,便可无往不利。当今中国,正是将二者有利融合,既对内改革,又对外开放,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壮丽新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既扫屋,又扫天下,才是发展的真谛。中国已经走在“自赏”与“观天下”的进程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已将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必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结局,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学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想完成“大任”,必先磨练。让我们乘自赏之船,扬天下之帆,让它们化作两块助人向上的垫脚石,在成长的道路上,与我们并肩前行,风雨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