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很想退回到高中的岁月里,然后去衡水中学体验一回那儿的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或者说,没有经历过,就没有资格逼咧咧。
可是,作为一个有那么一点点良知的教师,我想追问我们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为了什么?
面对当下的高中教育,什么样的、怎么样的才是我们所执着追求的呢?是不断地重复作业、机械地做题、反复地模拟考试然后以求好的高考结果,然后送进大学,至于以后,这些学些如何发展就和高中教育没关系了,是吗?通过牺牲很多时间,用上课、补课、以及大量做习题的方式,来完成所谓的指标,获得某个高考质量奖,我们的教育就是极好极好的了?
诚然,高考是很多寒门子弟通向“龙门”最好的也是最为间接的一条道路,可是在通往这条道路的过程中,作为给学生助力的教师,该如何去做呢?我们知道育人的重要性,可是在这功利性的教育环境里,我们的育人去了哪里?我们的教育对象只是带上指标的人头吗?那些学习差,纪律不好的学生,我们的方式只是维稳工作,或者放弃?
我们知道,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可是成绩确实可以通过短暂的高强度的训练获得。而“衡水模式”应该就是这种,通过压榨老师的正常休息时间,通过剥夺孩子们的正常闲暇时光,非人性化的强度训练,在短暂的三年里,取得良好的、甚至优秀的成绩。每一个孩子有每个一孩子不同的心性和智慧,为什么一定要靠这种方式塑造所谓的“人才”呢?这样培育三年,真得培育出来的就是国家的人才吗?我很想搞一个调查,衡水中学已经大学毕业了的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们,按比例算,到底有多少是所谓的国家栋梁呢?我想,按照他们的升学比例来讲,国家栋梁的比例是要远远低于升学比例的。不然,大家就不会对这个学校的这种模式有热议了,那就会一致的倾向好。
学习,本来是人的一种本能,就和吃东西一样,饿了自然会觅食。我们知道,自古及今,没有哪一个大家和人才是逼着读书的,都有着很强的主动性。那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主动性。在学习中,刻苦努力这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这种刻苦努力必须是自主性的,不是教师如狗一般的盯出来的,而这种刻苦努力是一种品质,是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我们的教育本质中是不是应该有一条培养学生刻苦努力的品质呢?而不是逼迫学习,被动学习。刻苦努力的品质会让学生一辈子受益,而被迫的学习,当外力不再的的时候,这个学生还会拿起书本仔细阅读吗?
成绩,这东西是好的。至少对学生、对老师、对领导、对家长而言,会满足一时的虚荣心和延续某些人头顶帽子上的紫气。可是,为了这种成绩,有时候牺牲的是孩子的一生,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甚至是一个民族的衰亡。
但凡是伟人,都会重视这个地区的教育的。从来没听说过,哪个伟人会重视这个地区的教学成绩的。
而这种教育,往往又是从家庭中开始的。从小培育孩子的孝悌、培育孩子的礼仪、培育孩子的诚信、培育孩子的仁爱。《论语》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也就是说,只有做好了孝、悌、谨、信、爱、仁,方可学习文化知识。可是今天的教育却是本末倒置了。《大学》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而今天,我们教育的追求恰恰是这种只重视成绩,而忽略了为人最基本的东西。有时候,我就在想,孩子在人生以后的成长中,应该实行承包制。家长,以及各个阶段的老师、学校都应当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负责。虽然不承担主要责任,但是各个阶段所受的影响,对孩子们的发展是有作用力的,这就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每个阶段的人要付一点责任。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都是分段的。家长在三岁以后,把责任推给了幼儿园,幼儿园三年后,把责任推给了小学,小学六年后,推给了初中,初中三年后,推给了高中,高中三年后,推给了大学,而大学四年或者三年就推向了社会,而社会就是检验教育最好的方式。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好坏,不是那个学校说了算,而是这个现实而又残酷的社会说了算。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发展好了,都会抢着说,这是自己曾经的学生,可是当这个孩子最终被社会淘汰的时候,谁又会抢着为这个孩子的悲惨结局承担相应的责任呢?
在今天的教育中,大家一边在模仿复制衡水模式,一边又在口诛笔伐这种教育神话。而我今天,不想吹捧这种神话,更不想人云亦云的说几句无关痛痒的风凉话,我只是要思考,我们到底应该做怎样的教育?我们的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去做,做什么?给我们的教育一个合理的定位,给我们的教师一个合理的称号,给我们的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却又有努力刻苦的学习氛围。
很多时候,都还没有答案。但是我认为,而且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朝着追求智慧、启迪灵性的良好方向发展,我们的教师也必定会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独立思想和人格 、敢于批判,并对权力和物质的引诱腐蚀保持不懈警觉的知识分子,而我们的学生,则会是热爱生活,积极向上,酷爱读书,喜好钻研,而又有生活情调、懂得浪漫的富有人文气息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