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始带着父母、子侄出来游玩,晚上实在累了,没有完成作业。今早起来补上。(最近一周可能都会是这种状况,但是自己告诉自己要尽量坚持。)
读到薛侃录了。百度了一下,薛侃被称为明代岭南大儒,他为官清正刚直,曾浚凿中离溪与民为利,后人誉为““行义在乡里,名节在朝野”,他的号“中离先生”是阳明先生起的,是他将老师的阳明心学传到了岭南地区,《明史》称“自是王氏学盛行于岭南”。
先生说:用工要用在真切的为善之心,见善即迁,有过即改,遂人欲渐渐消退,天理益明,而不要求光景,说效验。就是说要在“因”上下功夫,而不要天天盯在“果”上面。上一节中所说的,很多人把心思放到未发上,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些人没有辨明“因”吧。
先生谈到圣人,如果将伯夷和伊尹与尧舜、孔子对比,他们的心都是纯乎天理,没有人欲之私,如果用金子比喻的话,他们的成色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金子的大小。圣人的心是一样的,才力有大小之别而已。又说,知识愈广人欲越厉害,才力越多则天理越遮蔽。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才力,后世人追逐功名,就像追逐金子的分量一样,把铜铁等杂料投入进去熔炼,分量足了,但成色愈下,恰是舍本逐末。先生作的比喻真好啊,让人一读而明。
就像今人,关注了那么多公众号,每天花费大量精力在知识、信息上面,人欲越多,天理越蔽,心被蒙上越来越多的灰尘。还是那句话,要关注根本、本源。那么就是说,不要学习、了解知识了吗?如果这样理解,又偏了,先生又说,为学需有头脑,功夫方有着落,就像航行的船上要有舵一样。
又说,悔悟是治病的良药,但如果只悔不改,则是因药发病,病又重了一层。这太有道理了,我有时就这样,悔悟反倒成了背在心上的十字架,压得心喘不过气来,更被遮蔽了!因药发病这四个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