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有丑来比较。善之所以为善,是有不善来比较。同样,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声音大小、前后次序,这些“对立”的概念并没有客观标准,而是站在自我利益和见解的角度来分别,这就是分别心。对自己有利的就分别为“好”,对自己不利的就分别为“坏”;对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的利益和见解为参照标准分出好坏、是非、对错、善恶。有了分别心就会分别对待,喜欢的就会起贪心,就会想拥有,就会去争斗;不喜欢的就会排斥、躲避。事物变化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这注定了好难求、恶难遣、得易失、事多变……于是,我们得不到时失望,得到时担心,失去时愤怒。
悟道积德就是消除分别心,第4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不是说天地圣人没有爱心,而是说天地圣人没有偏爱,没有分别地利益万物,是大爱。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消除分别心不是不分辨事物的客观差别,而是不站在自我利益和见解的角度分别事物,产生分别对待。分别心建立在“贪欲”的基础上,带有“分别心”做事就不会把事情引向最有利的方向,而是引向对自己利益最有利的方向,这就会背道而驰,埋下祸患。
因此有道的圣人以“无为”处事,以“不言之教”教化民众。“无为”就是更加客观,不以私利、偏爱和成见等主观因素干涉事物运作,推动事物向着合于道的方向发展。“不言之教”是不以自己的立场和利益人为制定规则教化民众,而是引导民众从内心彻底消除“贪欲”。
有道的圣人要像“道”一样:帮助万物生长而不推辞,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养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就如此功业而不居功。因为在圣人心里所有付出发自内心,不求回报,没有什么功绩不功绩的想法,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失去。
本章老子以对立概念的相对性强调消除分别心是悟道积德的基础,提出了德治的“无为”和“不言之教”两个重要方法,以及“德”的真正内涵。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这几句话的主语是“道”,而“德”就是从“道”的表现中归纳出来的。这几句话看似普通,实际上每一句都是另有深意。
首先,这几句话的对象都是万物,表明“道”没有分别心,一视同仁。其次,“作、生、为、功成”这几个词充分体现了“道”对万物的付出,这些付出对万物来说非常重要,这就是“利他”。最后,“不辞、不有、不恃、弗居”这四个词充分体现了“道”的“无私”和“不争”。做出这么大的付出完全不推辞,没有一丝占有心、自大心和骄傲心,所有付出完全发自内心,心甘情愿,不求任何回报,这是一个慈母对自己的孩子都难以做到的。在后面许多章节,老子利用正反多个角度反复说明这几个词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