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这么一种传说:我们人类,其实是从整个儿给劈开的半拉货色。所以,我们生而孤独,注定来到这个世界上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幸运的,找到了“原配”,从此不再孤单。不幸的,找的是另一个半货,不但继续孤单,而且白受那磨合不适的苦楚。
这传说的“传说”性毋庸繁言,然而其所影射的内涵,却大抵被多数人当做真理接受。在这日益发达的同时却又日益冷漠的现代社会,人类的孤独也缓慢或急剧的绝对化。不必说随着工作压力的加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同事、朋友、同学间的交际和交情慢慢冷落、稀薄下来,就是和亲戚乃至父母、子女间的来往也无法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密切了。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希冀能在可谓是最接近日夜相伴的伴侣那里找到消灭孤单的灵丹妙药。对伴侣的期待上,纵不望能找到古人所谓惺惺相惜、赌书泼茶的灵魂之侣,最少也想有个能在吃罢晚饭后唠唠家常、看看电视、玩玩游戏,节假日相携旅旅游、踏踏青、逛逛街的玩伴。
可是也许即使这样的期待,也是徒劳的吧。也许我们都是受了诅咒,注定在这寂寞的人世上孤独终老——纵不在身体上,也在心灵上如此。也许我们注定无论遇到谁、遇不到谁,都无法找到一个能和自己心灵契合的对象,最多不过像叔本华笔下那些想要偎近了互相取暖、却又怕极被彼此尖刺所扎的刺猬那样,有意无意留出不远不近的距离,来上一段纵也许还称不上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却绝对是互有保留、客客气气、相敬如宾的关系而已。最熟悉的陌生人,也许可以这么定义。
我们生在社会,却又无往而不孤独。离开母亲子宫独卧在婴儿床上是孤独之始,离开亲人环伺独卧在停尸床上是孤独之终。其间短短几十年,挣扎着想和某人乃至某些人互相了解、互相亲近、互相慰藉,试图摆脱这宿命的孤独,却又多多少少注定以失败告终。不是吗?有多少敢说自己能和任何一个人,不拘是父母子女,还是伴侣、朋友,感到心灵上息息相通,互相完全契合的?不敢说绝对没有,至少也是相当罕见的吧。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古人诚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