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们深入学习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23年7月17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为新征程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基层是全部工作的落脚点,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将其转化为基层的生动实践,用一把“绿色标尺”精准度量发展成效,用实干担当的笔墨,在广袤的基层大地上绘就美丽中国的动人画卷。
深学细悟,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层思想根基。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这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必须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关乎民族未来、增进民生福祉的高度来看待生态环保工作,绝不能因为发展任务重、经济压力大,就产生“重发展、轻环保”的糊涂认识,甚至想方设法打擦边球、搞变通。必须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基层决策和行动的自觉遵循。
精准施策,打通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经过多年努力,基层的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例如,农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收集处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小型散乱污企业的长效监管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出更细的措施、更硬的手段。要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污水垃圾治理,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率治理模式。要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推广绿色种养循环,减少农业污染。要借助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测等,提升环境监管的精准度和效率,确保污染防治不留死角、没有盲区。
凝聚合力,构建共建共享的“生态治理新格局”。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在基层,必须最广泛地动员各方力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一要压实责任链条。要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环保责任体系,将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层层分解到乡镇(街道)、村(社区),明确具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强化督查考核,对落实不力的严肃问责,确保压力传导到位。二要发动群众参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力量是无穷的。要通过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宣传栏、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提升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素养。要畅通监督渠道,鼓励群众通过“随手拍”、举报电话等方式反映环境问题,让破坏环境的行为无处遁形。可以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开展植树护绿、垃圾分类、河道清洁等公益活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保的良好风尚。三要强化协同配合。 生态环境保护涉及面广,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基层党委政府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协调环保、农业、水利、林业、住建、自然资源等各方力量,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开展联合执法,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注入了强大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身处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生动实践,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间,奋力描绘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图景,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坚实的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