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民居雕刻的自觉守望
记王山水先生
高建龙
由于爱读书,同时对书籍又有极强的收藏欲。1999新年伊始,从《铜川日报》获悉《这方山水》可爱的铜川诗歌作品集开始发行后,便徒步30余里,到市区书店购买。
书的前边配有几页铜川自然风光摄影作品,其中一幅题为《跳跃的旋律--陈炉三叠泉》照片,使我记住了王山水这个名字。一个外乡人,把陈炉人司空见惯,觉得没有啥特别的石罅流水,拍得这么有诗意有美感,不由人不佩服。
后来,陈炉陶瓷厂要作宣传册,请人来拍产品照,当得知眼前这位身材高大的摄影师就是王山水时,我很高兴,便主动和他聊起了《这方山水》书中那幅陈炉三叠泉照片的事,并由此话题,展开了对文学对摄影艺术的请教。平易近人的王山水老师,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使我获益匪浅 。
2004年6月间,王山水同已82岁高龄的摄影艺术家黄复老先生来陈炉古镇采风,我给他们作向导,陪他们转了两天,拍风光,拍民居,拍人像。又走进陶工家拍生活场景。在坡子村,王老师对一陶工家里的雕花大板柜特感兴趣,从不同角度拍了好几张照片,女主人对我们说,这个柜子是民国32年(1943年)她结婚时,她的木匠父亲为她特意打制的嫁妆。她父亲还用六句话来说明这些雕花的含义:六十团圆莲花瓣,交技牡丹心意连。卐字八捌头不断,石榴寿桃伴牡丹。双技梅花报五福,荣华富贵万万年。难得她还能记起她父亲当年讲的话,这是一个父亲期盼女儿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夫妻恩爱的美好心愿啊。
2007年夏,王老师打电话,说是准备出版《陕西民居木雕集》,要我篆刻几方书名印,计划从中选一方作为书的封面装饰。我欣然接受,并很快刻了6方不同风格的印章给他。次年1月,《陕西民居木雕集》正式出版发行,典雅厚重的金色硬壳书皮,我刻的一方圆形朱文印章,压印在书脊书名的上端。捧读此书,深感木雕图录精美的同时,更为王山水老师十多年,不辞劳苦,于千方百计中四处寻访,苦心搜集拍摄,为散存于陕西民间的这些瑰宝,留下珍贵的图像资料,又不计回报大量付出的精神所折服。
在拍摄过程中,看到这些历尽苍桑岁月洗礼的雕刻,保护状态岌岌可危,情况日益堪忧,越来越少。好多古宅老院年久失修,老百姓大多认识不到它的价值,只是觉得它好看而已,很多人拆了旧房盖新房,拆下的木雕、砖雕、石雕,不是被低价出售,便是被弃置一边。老百姓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要改善居住条件,无可厚非。且这些旧民居雕刻物品,不属于国家保护的范围,又加之现在各地城镇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势必会从根本上,对过去农耕文明遗留下的民居建筑,造成毁灭性的冲击。抢救保护刻不容缓,促使王山水老师走遍陕西大地,对散存于民间的雕刻物品进行拍照,要为社会留下一份较为系统完整雕刻资料。老宅子一天天消失,那些依附于古宅老院而存在的木雕、砖雕、石雕作品,也同样处于消亡的困境之中。稍感欣慰的是,随着古董贩子日益频繁密集的下乡收购,现在的老百姓也知道了这些雕刻作品的价值,有了保护意识,但受利益驱动,散存于各地的各类雕刻被盗、被卖的现象也日趋严重。王山水先生自觉自愿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要为国家为社会存点念想的行动中。18年间,他自费走遍了陕西省内,大大小小难以数计的乡镇和荒野村落,拍摄了万余幅民居及其木雕、砖雕、石雕照片。王老师时常遗憾的说,书里这些雕刻物件,除过那些被政府部门刻意保护,或被有识之士收购后,异地原样复建,开辟为旅游景点的外,关中民俗博物院就是一个很成功的范例。其它零散的,却是数量巨大的雕刻,已不复存在了,因此,收入《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中的好多图像,如今已经成了绝版。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很多农耕时期遗留下的物件,都被现代生活所抛弃。如:石碨子、石槽、纺车、风车、织布机、碌碡、栓马桩、上马石、石臼、犁,搂,磨,耙等等。王山水要出版《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计划分为《木雕集》、《砖雕集》、《石雕集》,借以全面展示这些民俗文化的珍宝。有了万余幅图像,经过归纳、分类、精选、整理。要出书了,才知道先前18年的春秋冬夏,风霜雨雪,到处奔波所拍摄的图像,不过才只是开了个头,后边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其艰难程度一点也不比拍摄时少。虽然王山水在拍摄过程中,也作了一些记录,常常向所拍物品的主人,或其周围的老人询问,但大多记录,不过是拍摄时间、地点、物主、浅显寓意等。其中有些人的说法还比较靠谱,而有些人,也许是由于年深月久,缺乏传承吧,说法竟南辕北辙、荒诞不经。为了真正弄清这些栩栩如生,形象生动的人物、动物、花卉、清供、博古等图像,都有怎样的寓意和象征,有着怎样的源头和故事,又涉及到那些典故?要注解好这些图像,从很多查询笔记出中去伪存真,写出恰当的文字,无疑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
于是王山水又开始了拍摄之外的第二次征程,去省级、国家级图书馆和大的院校图书馆查阅文献,在茫茫书海中找寻蛛丝马迹,期盼获得一点有用的线索。古代先民在耕读传家的农耕文明护持下,对儒、释、道文化有着相互借鉴与高度融合。他们把一个个美好的祝愿和对子子孙孙的教化,巧妙地融入到那些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品中。凡图必有其寓意,多为祈盼生活幸福美满,家庭和睦,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子孙加官进爵等。唯此,才是雕刻工匠们创作的精神力量和灵感源泉。王山水从《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中国神话传说词典》、戏曲演义、名人掌故入手,逐渐掌握了一些规律,知道过去工匠是如何利用物品的谐音、象征、比喻进行创作的。如:牡丹寓意富贵,荷花寓意高洁,竹子寓意刚正不屈,松柏寓意健康长寿,石榴寓意多子,竹笋寓意子孙,老鼠、蝙蝠寓意福,猴子、鹿寓意王候、俸禄,喜鹊为报喜鸟,蔓带类植物寓意干秋万代,龙凤类图案则有望子成龙、盼女成凤、龙凤呈祥、美满和谐之寓意。其它各类花卉、动物、纹饰都有其特定寓意和暗示,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对其进行了艺术再加工,将几种东西巧妙组合,使其表现形式更活泼,意义更丰富。同时还有数量可观的二十四孝图,神仙人物,三国故事,戏剧,传说等内容。
古人寓教于乐,寄教于图,把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道德观念,在过去民间的家居生活中,以雕刻的形式世代传承。这些华夏民族的生活追求和行为规范,或许便是古人在美化家园,愉悦身心的同时,对后代子孙进行启蒙教育潜移默化的最初读本。可以设想一下,那时在古民居中的老爷爷、老奶奶,指着那些雕刻图案、牌匾、家训,对娃娃们讲述里面蕴含的故事和道理,讲解其代表的寓意,教他们认识世界,认识善恶美丑忠奸仁义,促其见贤思齐,自强不息,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个人修养。
要彻底弄清楚这万余张雕刻图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及流派传承,王山水犹如大海捞针一般在古籍文献中仔细甄别,苦苦搜求,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有的注解还好查一些,能在《中国古代建筑》、《全像中国三百神》、《芥子园画传》、《中国历代名人图像大典》、《中国吉祥图案实用大全》、《中国历代装饰纹样》、《陕西民间美术研究》、《韩城文史资料汇编》等书中查到。而有些就只能借助雕刻图像本身的信息,在诸如《道德经》、《山海经》、《诗经》、《史记》、《古文观止》、《风俗通义》、《永乐大典》、《搜神记》、《太平广记》、《说文解字》、《四库全书》、《康熙字典》、《资治通鉴》等以文史为主的典籍中去抽丝剥茧,其难度可想而知。王老师在《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一书中,罗列的40余种参考书目,就已令人称奇。但王老师说这只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约占全部参考书目的2%左右。难的是好多书是冷僻的,即使知道书名,也不是随便哪个图书馆就能找到的,为此便不得不四处寻访,期间做了海量的寻访笔记,回来后又沙里淘金般对素材进行细选,力求用最简洁最生动的文字,即引经据典又深入浅出,为备用的图像作出精确注释。使读者在欣赏美图的同时,又能从文字上体会古人的智慧。
2016年7月,《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含《木雕集》、《砖雕集》、《石雕集》圆满出版,成为一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文史资料宝库。此书篇目分类细致准确,文字注释语言精练。计有:龙凤、道教、佛教、儒家典故、性与生殖、孝道、婴戏、名人故事、戏曲、神话、吉祥图案、福禄寿喜、瑞兽、花鸟、花卉、景观、杂宝、博古、家具、匾牌、宅第构筑、宗教、传说、姻缘、子嗣、砖雕家训、书法题刻、恭贺颂祝、石雕牌坊、石雕牌匾、石雕廊心墙、墙带石、下碱石、门墩石、上马石、栓马石、柱础石、石雕器物、阴宅石雕等……凡30余目。
王山水先生为了做好这部书,27年来穷个人之力,做了本该专门机构、专项人才、专业团队才可完成的不凡事业,可谓功在当下,惠及千秋之大事。
特为王山水先生《陕西传统民居雕刻文化研究》出版发行,作诗恭贺:
三秦大地踏遍,
二十七载搜求。
挑灯熬夜费力,
魂牵梦绕破题。
万图注释寓意,
木砖石雕汇集。
喜报巨著出版,
干秋功业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