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是指人体脊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或创伤,影响神经系统正常的传导和功能。由于脊髓是人体的重要神经中枢,因此损伤后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身体机能的失调,尤其是下肢肌肉等运动神经受损后,关节挛缩成为一个常见的问题,在治疗过程中经常引起患者的不适。
1.关节挛缩的原因
1.1神经拉伤
脊髓损伤时,患者经常会出现肌肉张力的改变、运动功能的受损等情况。一些细小的肌肉和神经束可能会受到拉伤,导致肌肉缩短,出现挛缩的现象。
1.2肌肉萎缩
长期不活动或功能失调会导致肌肉萎缩,这也是关节挛缩的常见原因。在脊髓损伤的患者中,常出现下肢肌肉萎缩,因此很容易形成关节挛缩。
1.3代偿性肌肉力量增加
在脊髓损伤的患者中,曾经能够协同运动的一些肌肉或神经束失去了原来的功能,在运动时,健康的肌肉会增加额外的张力来代偿受损部位的功能,这同样会导致关节挛缩的产生。
2.预防和治疗方法
2.1关节活动与康复体育锻炼
关节活动是缓解关节挛缩的首要方法,脊髓损伤患者应该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通过锻炼关节的伸展和活动范围来预防和缓解关节挛缩。适度的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全身肌肉的增长和发育,增强肌肉功能,减少肌肉萎缩。
2.2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通过常规的物理手段,如热敷、理疗、电疗、按摩等手段,促进肌肉松弛和关节的活动,降低肌肉张力,达到缓解关节挛缩的目的。通常每天进行1-2次物理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肌肉松弛剂和抗痉挛剂等药物,可以通过调节神经传导和肌肉张力,达到缓解关节挛缩的目的。但是,药物治疗并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如不能模拟正常的生理反应,同时,过量服用药物还可能带来副作用。
总的来说,脊髓损伤引起的关节挛缩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问题。对于患者来说,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合理的运动量及运动方法,逐渐恢复肌肉的功能,帮助恢复痊愈。同时,采取适当的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也可以缓解关节挛缩症状,但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对于防止和控制关节挛缩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