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教读《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我还是真的第一次接触,甚至不知道这个人,更不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只能说我孤陋寡闻见识浅薄。

然而,我不能因此就避开这两篇短文,我要迎刃而上。

怎么教读呢?这是第二单元第二篇,是两篇事理性说明文,讲读课,显然在这个单元所占分量比较重。

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还没有讲,学生还不知道什么是事理性说明文,没有任何铺垫,怎么讲呢?还要面对两班陌生的学生,难哦!

我反复读课文,尽管别的同科教师已经写了初步教案,但我还是不愿看,我习惯了自己去找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别人的教案多完美,我也需要有自己的思路和讲法。

初读,理清思路。这是很难的,一个外国作家,又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不会像一般的说明文那么简单。我按照说明文的四个方面理清思路: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下面是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字音、字形、作者相关知识学生自学。

二、设计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1、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2、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两个问题的?

4、共同的说明方法是什么?

虽然是自主学习内容,但并不是很好回答的。

观点好找,就是第一段的内容。但我并不认可作者的写法,我把这一段放在《恐龙无处不有》前边,也就是作为两篇短文的序言“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二个问题难住了小伙伴们。他们高度一致地认为第一篇的说明对象是恐龙,第二篇说明对象是沙子。我真有点哭笑不得。我问:“第一篇都是在写恐龙吗?”

“不是,主要写板块构造学说。”他们好像有点醒悟,但是我又改写了文章开头“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在古生代地球上只有一个泛大陆,由于某种原因,泛大陆分裂成了几个板块,形成了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那么,什么可以证明呢?”当我读出自己修改的开头时,学生立马说“大陆板块是如何漂移的”。“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板块漂移有什么关系呢?”“用恐龙无处不有证明板块构造理论。”他们终于说到了点子上,我很欣慰。我趁势又追问:“恐龙化石属于什么领域?大陆板块构造学说属于什么领域?”

“生物学,地理学两个领域。”

“与观点什么关系?”

“在生物学领域中发现的恐龙无处不有这个现象对地理学中的大陆板块构造学说有很大影响。同样,第二篇中,用被压扁的沙子证明恐龙灭绝是因为撞击造成的。这两篇短文都证明了开头作者提出的观点”他们终于豁然开朗。

【讨论探究】

1、第2、3段证明恐龙无处不有的依据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阐释事理的?

第2个问题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我引导学生读每一段话,让他们在阅读中筛选信息。

作者先提出问题:恐龙不适应寒冷的环境(不能在南极洲生存)。那么恐龙是怎样迁移到南极的呢?

然后分析问题(追溯原因):不是恐龙迁移而是大陆板块漂移到了南极。提出漂移学说,又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恐龙是随着大陆板块漂移到南极的。

最后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有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证据。

当然,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筛选到了不少有用的信息,也理解了板块构造理论。到此,我根据自己画的思维导图提出问题:这样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显然不能,学生答出了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有了第一课时做铺垫,第二课时就好安排了。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对于恐龙灭绝提出了哪两种学说?

2、你同意哪一种?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3、作者阐述恐龙灭绝的原因找到了哪些依据?

4通过阐述,得出了什么结论?

5、这一篇短文涉及了哪些科学领域?

这里,第3个问题是关键。我引导学生阅读7——10段,学生找关键信息,归纳为制造斯石英和还原成普通沙子的科学实验。紧接着,又读后面的文段。他们找到了现实存在斯石英和原子弹爆炸有斯石英两个依据,由此得出三个依据。后面,作者通过前面的科学实验又否定了火山说。还用X光衍射发现了斯石英的原子结构排列。至此,阐述过程结束。

最后就是探究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的问题,通过训练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可能,我的讲法跟别人相差甚远,但有自己的想法很值得做一个记录。

任何一篇文本,讲法可能有多种,但能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内容和环节就是比较合适的。

文无定法,讲更无定法。能让学生收获满满就是最好的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