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优良作风是干事创业的根本保障,而基层减负则是激活这一切的重要前提。三者如同鼎之三足,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唯有协同发力,才能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合力。
深化减负赋能,为实干松绑卸担。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却曾长期被形式主义束缚手脚:重复填报的表格、应接不暇的会议、过度留痕的检查,让干部陷入“文山会海”,耗费了服务群众的精力。某镇曾统计,干部每周平均要参加各类会议4.2场,填报报表10余份,真正下沉一线的时间不足三成。如今,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落地见效,通过严控文件会议数量、整合政务APP、规范督查考核等举措,该镇会议减少50%以上,报表精简60%,干部终于能从“材料堆”里走出来,把脚印印在田间地头。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通过“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干实事,把心留在群众中。
锤炼过硬作风,为担当立规明向。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必须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推动常态化长效化发展。狮子口镇的实践颇具借鉴意义:通过对照问题清单自查自纠、畅通监督渠道收集线索,精准发现作风顽疾;建立问题台账动态销号,狠抓立行立改;修订机关干部行为规范等制度,完善“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机制,让作风建设有章可循、有迹可查。作风优良方能担当有力,从“林人楷模”谷文昌植绿护海,到“草鞋书记”杨善洲造林育人,他们用求真务实的作风创造了经得起人民检验的实绩,印证了优良作风是干事创业的“金钥匙” 。反之,若放任“躺平式”干部“绕道走”,容忍“能者多劳拙者闲”的乱象,只会延误事业发展 。
强化正向激励,为奋进注入动能。激发精气神,既要破除“后顾之忧”,也要树立“前进导向”。“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洗碗效应”曾让部分干部心存顾虑,而容错纠错机制的完善,为敢闯敢试的干部撑起了“保护伞”。某县明确改革创新中的容错情形,对先行先试中出现的失误不作负面评价,让“闯将”“猛将”能够安心干事。同时,政绩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增加民生指标权重,既看显功也看潜功,多到现场看、多听群众说,让实绩“唱主角” ;坚持“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将考核结果与选人用人直接挂钩,让“先干者先得、多干者多得”成为常态 。这种“为担当者担当”的导向,正不断凝聚起“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奋进合力。
减负是基础,作风是保障,精气神是内核。从基层减负让干部“轻装上阵”,到作风建设让干部“行有规矩”,再到正向激励让干部“干有劲头”,三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唯有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强化正向激励,才能让干部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用实打实的行动托举群众“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