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每人都接触大量的信息,有熟悉的,有不熟悉的,有会的,有不会的,有模棱两可懂的,有一头雾水像听天书的。信息大爆炸带来的是人的视野无限延伸,在延伸中扩大了无知的领域,从而带来了焦虑。
焦虑是现代人的一种通病,既然是病就得治。有的人选择了阳明心学,有的人选择旅行整所谓的返璞归真,也有人选择知识付费,美其名曰“成长”。其实学习这种事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大家做的都是无用功,喂到嘴边的东西,吃下去都不是自个的,与其低效率地被动地接受,不如主动产生内发动力,把知识或者收获重新消化,才能最终变成自己的。
因此,一本教你如何学习的工具书就特别重要。比如很多书友的书架上都有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吃透了这本书,阅读其他书籍也许就很简单了。不过在我看来,对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说,这本书可能远远不够,你需要一本更实用的工具书,来实现自己的高效学习。
实用到什么程度才算真正的实用呢?《高效学习法》这本书介绍了两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思维导图+知识卡片。这两种可视化的方式,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通俗点理解,前一个,就是平常我们做笔记时用的各种排列序号,后一个,把在读课本的时候划出的重点摘抄下来,弄成卡片随身携带,不就是知识卡片吗?
开个玩笑而已!实际上《高效学习法》比高中时候所谓的高效学习法显得更高效,因为它特别有逻辑性。比如在说思维导图的时候,书中展现了三个阶段:思维发散,思维整理,思维呈现。这可不是一般的记笔记那么简单,而是鼓励你独立思考,尽可能地拓展链接线,把明线暗线以及各种蛛丝马迹寻找出来,画出清晰的脉络。这样的思维呈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最大可能地实现记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读过很多学者谈治学方法的文章,发现不少人有个共通点,就是擅长做知识卡片,他们秉承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理念,对在阅读文献过程中的所思所悟以及 重要资料进行摘抄,并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方便“信手拈来”般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不管是思维导图还是知识卡片,在这些过程中,都能实现“识别核心、补充细节、形成结构”等目的,进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一位让人钦佩的记忆达人,就算你看了再多的书,也不会走马观花,效率比其他人高了不止一丁半点。
心中有了知识底气,才能产生更多的沟通勇气,才能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业务拓展等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情况下,心里会感到踏实,你又怎么会焦虑呢?
目前我们都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产品已经成为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工具,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机会并存,只有主动学习才能让你接触到的知识更好地为你所用。让我们一起对抗学习的惰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