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家长们最担心的是孩子玩游戏,因为游戏会上瘾,上瘾之后会影响学业。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们不仅要担心孩子的游戏上瘾问题,更要担心自己的“短视频”瘾、“新闻”瘾和“八卦”瘾了。
比起孩子玩游戏的名不正言不顺,身为成年人,家长们拿着手机玩,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上班很累,做家务很累,带孩子很累,终于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在手机上看看有趣的东西又有什么错呢?
然而,正是这种“有趣”,正在把许许多多的人囚禁在信息茧房。那么,什么是信息茧房呢?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当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个人生活呈现一种定式化、程序化。
说得通俗一点,现在各个平台都有推荐算法,这个推荐算法是在收集用户信息基础上,迎合用户的需求,推荐一些用户喜欢的内容给他看,长久以往,这个用户看到的内容就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而对自己认知之外的事情,就失去了了解的机会。
比如,当你打开短视频,看了一个三农炒回锅肉的视频,接下来,系统会推荐以下三类的视频给你看:
第一类:这个三农的其他做美食视频;
第二类:其他三农做美食的视频;
第三类:其他人做回锅肉的视频。
因为,当你在看三农做回锅肉视频的时候,系统会提取的关键信息是:三农、做饭、炒回锅肉。它会根据你的这个喜欢,不停地去推荐同类型的视频给你看。让你越看越上瘾,爱不释手。
相反的,如果你看到一个学习PPT制作的视频,但是你没有打开,直接滑过去了,那么,系统可能会认为你对以下三类内容不感兴趣:
第一类:PPT制作视频;
第二类:办公自动化学习类短视频;
第三类:学习类短视频;
当你多次拒绝观看这些内容时,视频就不会再给你推荐学习的视频了。那么,这个本来包含有教育学习、生活、职场等各种丰富内容的视频平台,最后给你推荐的只有你喜欢的那几种娱乐消遣内容而已。
常常听到有人说,某些平台很低端,内容不好,看了浪费时间。其实,低端的不是平台,而是你自己曾经的“浏览记录”。
毕竟,我们所有人在互联网上的轨迹都会被系统记录在案,我们喜欢什么,系统就会给我们推荐什么。
所以,当你发现系统给你的都是低质内容时,你应该要反省的是自己,是不是自己看低质无聊的内容太多了,系统在进行用户画像的时候,给你贴了低级趣味的标签,所以你打开手机,满屏看到的都是低端的东西。
其实吧,在现在这种算法下,平台对个人进行精准推荐、个性化推荐,确实让每个人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信息,提升了找内容的效率。
但是,这种取悦式的推荐,将会让一些上瘾的用户每天都看到很多同质的内容,最终造成用户视野狭隘、容易产生偏见等行为。
比如,当一个用户非常喜欢看某些偏远地区喝酒席的视频,并且对于他们蹲地上吃饭、抢着打包等行为很是不解,于是热火朝天去评论。
系统很容易就会认为,这个用户是喜欢这类视频的,接下来就会一直推荐这类视频给这位用户看。
等他看多了,就会对那些地方带有偏见,觉得那边就是这样的吃饭习惯和卫生状况。但其实,蹲地上吃饭的只是少部分人,实际上人家的很多美食是可以上舌尖上的中国,干净程度也不比东部沿海地区差。
所以,为了不让自己禁锢在信息茧房中,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动出击,多去搜索一些有含金量的文章和视频来看,对各种未知的事情多抱有好奇之心,谢绝观看低质无聊的文章和视频,久而久之,平台的就会推荐更有价值的、更值得花费时间的内容给你。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主宰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都能控制自己的信息质量,不要让算法牵着鼻子走,更不要上瘾在算法的糖衣炮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