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有三个方面的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
关于目标一亲近自然,喜欢探究,作者以小朋友发现蜗牛、寻找蜗牛、观察蜗牛的案例,清晰地解读了幼儿科学学习的要点及方法。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具体、直观、生动有趣的科学现象,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探究,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经验,体验发现的乐趣。如何引导孩子发现并抓住这些契机,就需要我们实时做个有心人,乐意深入孩子们的生活,注意倾听他们的谈话,及时的发现,恰当的启发和引导,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幼儿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往往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得到问题的答案,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获得成就感。
其次现代教育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从而真诚的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目标二,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案例中,教师围绕幼儿熟悉并喜爱的乒乓球引发层层递进的探究,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观察思考、动手动脑,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以开放的问题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不断思考,动手尝试,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在分析、思考和验证中获得成功,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叫人发现真理。”“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发和鼓舞。”这和大教育家孔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案例中教师营造了快乐的游戏氛围,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探索,感到轻松而无压力。与此同时,教师不断给予肯定和表扬,呵护了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体验着科学发现和探究成功的乐趣。
目标三,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在这一部分作者分享了一个生动的案例《饲养角的小蝌蚪》。
当孩子们发现小蝌蚪长了三条尾巴时,教师不是立即给予正确答案,而是说“小蝌蚪新长出来的到底是尾巴还是腿呢?它真的会变成青蛙吗?你们想知道吗?明天你们可以到阅读区找找答案。”她在阅读区投放相关图书,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继续观察的兴趣,为孩子们营造观察探索的氛围。
当老师用相机拍下孩子们发现小蝌蚪变成青蛙那一刻激动兴奋的照片,请小朋友把日期写在下面时,豆豆小朋友提议可以给小蝌蚪写成长日记,大家一致赞同。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们为小蝌蚪拍照片、画一画、贴一贴,“我眼中的小蝌蚪”美术活动应运而生。他们把自己观察到的不同时期的小蝌蚪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记住了小蝌蚪成长日记。
孩子们善良,但又幼稚。对孩子所做的“事与愿违”的事要加以引导,让他们知道错在哪里以及如何纠正,给孩子播下好问好学的种子,让他们从自主探索中寻找答案。案例中洋洋喂小蝌蚪喝牛奶,导致所有的小蝌蚪都浮在水面上,喘着大气。 老师引导孩子们讨论小蝌蚪喜欢喝牛奶吗?并和家长沟通,和小朋友一起查找资料,了解小蝌蚪的生活习性,并且还为小蝌蚪制定了每日食谱。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从一出生就不断的探究周围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在幼儿园里种植和饲养是幼儿学科学的实践,是幼儿探索生命科学的重要方法。我们幼儿园有这个得天独厚的资源,所以我们也要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让孩子通过自己播种、除草、浇水、收获等种植活动,以及喂食、照料等饲养活动,学习简单的种植和饲养技能,逐步培养爱劳动的品质和责任心。
幼儿正处于创造和发展的时期,科学教育的课程应强调探索,重视幼儿的猜想、尝试和发现,使幼儿不仅获得内化的知识经验,而且体验和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