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后, 赵宋王朝在金兵铁骑的驱赶下“临安” 于江南长达 153 年之久。但北宋时期已经成为士人仕进阶梯——科举制度并未受到冲击, 反而通过进一步健全制度使其成为影响广大士人的最重要、 最有价值的制度之一。 那么南宋科举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各种规章制度逐步健全, 使考试取士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科举考试的公平择优原则在宋代体现得较为明显, 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也较为突出。 宋代通过科举选拔了一批彪炳史册的栋梁之才, 无论在人才的数量还是素质方面都远远超过隋唐时期, 明人徐有贞在《七修类稿》 卷十六中称: “宋有天下三百载, 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 而人才之盛过之。” 科举制的利诱促使读书人急剧增加, 嘉祐进士苏辙曾说: “凡今农工商贾之家, 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北宋录取的进士人数也空前庞大, 据朝鲜史籍《文献撮录》 卷3《历代登科记总目》 所载, 北宋共取进士 18546 名, 诸科 12348 名。 而据有的学者综合各种史书所载数据统计, 北宋共取正奏名进士 19259 名, 诸科 16366 名。 南宋录取正奏名进士 23198 名, 特奏名进士 22442 名。 虽然南宋录取的进士总数少于北宋,但由于南宋的疆域比北宋大约减少了五分之二, 其户数及人口也大约减少了五分之二。 由此可见, 南宋士人的比例数无疑是大大增加了。 尤其是南宋特奏名登科者占总人数的 54.2%, 比北宋增加了 14.8%, 也反映出南宋统治者通过科举制度笼络士人阶层的良苦用心。
尽管南宋科举有不少弊端, 但还是南宋文官的主要来源, 科举出身者占据了南宋官僚体系中的主体。 不但涌现出文天祥、 赵汝愚、 陆秀夫等治术之才, 而且还选拔了许多有较高学术造诣的学者, 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朱熹(绍兴十八年)、吕祖谦(隆兴元年)、 陆九渊(乾道八年)、 陈亮(绍熙四年状元及第)、 叶适(淳熙五年进士第二) 等皆是进士出身。 据笔者统计,《宋元学案》 所收录的人物中,理宗之前进士出身的有224 人, 其中有著作问世的人有 99 人, 占总数的 44%。
宝祐四年(1256) 殿试时, 理宗在策题中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 提出有什么办法能够改变人才匮乏、 士习浮华、 国库空虚、 兵羸军弱的状况。 以“人生自古谁无死, 流取丹心照汗青” 闻名于世的文天祥以“不息” 为中心, 直言不讳地指出:皇权独断、 贪官暴吏充斥、 宫廷奢华, 都是造成今天这种社会局面的原因。 为改变现状, 他认为必须改革, 要自强不息, 主张下放权利, 以正人君子代替贪官暴吏, 节省开支, 壮大军队。 文天祥下笔万言, 敢于批评王权, 在对策中是相当少见的。 评阅试卷的著名史学家王应麟最初将文天祥排在第七名, 宋理宗看了以后,被文天祥的一片忠心感动了, 提出将文天祥排在第一位, 录取为新科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