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一百零三


唐朝时期的婚姻观还是比较开放的,女子没有被加上后来那样厚重的枷锁。那时候,再婚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女子再嫁并不会被指责。那么,王宝钏这样坚守十八年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他们从相识到结婚再到薛平贵随军离开,这中间的时间并不长,真的能支撑起一个贵族小姐在寒窑独自过上十八年吗?她又为什么非得坚守这么久?既没有人逼她,又没有舆论压迫。

当然,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宋朝之后,也就是说女子被要求重视名节之后,就有了很大的意义,毕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当时王宝钏之类的守活寡之人比比皆是,为的不过是将来能有一个贞节牌坊,不仅能自己有个好名声,还给家族带来了好名望。只不过,贞节背后,她需要忍受什么以及等待着她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就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就因为门不当户不对,王宝钏受了这么多的磨难,而最后的结局并不怎么好。这是爱情的力量啊!但是他俩的爱情,看来不像是双向的,是单向的,后来好像不是爱情,好像是怜悯。因为薛平贵已经有了地位重组了家庭,有了美丽高贵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要不是鸿雁传书早就把她忘到脑后了。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才是真正的高尚爱情。

在人类社会里人们的意愿大部分还是门当户对的,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个别现象,大家闺秀、富家小姐谁愿意嫁一个没有出息的穷小子呢?而一些戏剧里的大家闺秀相中的穷小子,经过苦读,后来都成器了。如没成器,穷困潦倒,这俩人又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呢?不得而知。即使不是望门富裕人家,也是有才学有能力的人,最后终成正果。这是一些戏剧的套路,先穷后富,先遭难后得势。总的还是一个目的,追求名利,这是人类美好的愿望。有几个不为名利而动呢?只是大小、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任何时候都有时代烙印,时代的烙印是抹不掉的。门当户对这个观念什么时候都存在,它是社会的产物,由人们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志趣爱好相同,发展到志向,阶级,富贵,贫穷,权利等相同。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就是下棋,你还得找一个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否则就没有意识,竞技体育也是一样。鱼找鱼虾找虾,乌龟找王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门当户对、志同道合,这都属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不承认不行。

那就不讲阶级感情,不讲情感了吗,还是要讲的,人是高级动物,是有思想有追求的。这是指大方向、是主流。当然了既有物质又有精神的爱情那不更好吗。或者说精神少一点物质多一点,或者物质少一点精神多一点不也行吗,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月亮还有阴晴圆缺呢,别差的太悬殊了,差的太悬殊了就要发生质的变化,离婚或者分道扬镳。

宇宙万物也是一样,任何事物不能独立存在,比如三国时期,三国鼎立,势均力敌,当吴、蜀,被曹魏灭了以后,马上晋又取代了曹魏,吴蜀灭亡了,曹魏自己也存在不了了,缺少了支撑。相同的纯物质聚在一起久了,就会分裂,反之不同的物质聚在一起时间会更长。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是“性”,而不是“道”,性与道有什么区别吗?“性”是指人的本性、天性、个性、品性等,是人的内在本质和属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被视为人的生命和存在的本质所在。“性”需要互补。

“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天地万物生成和运行的原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主宰,是宇宙万物生成和运行的规律所在。 “道”是大道,是指志同道合。“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也是这个道理。“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为谋意思是有着不同的志向,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道不同指的是人生价值观不同。

宇宙万物都存在这个道理,比如,大自然中的沙子和土,它俩是最好的搭档,正确使用沙子配土可以改善土壤的性质,利于植物生长。沙子配土用在建筑上,还可以增加强度,抗裂。可是在大自然中,沙子和土并不在一起,而是各有各的群落,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维语:تەكلىماكان قۇملۇقى)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里面所有的沙子都是松散的,但是它们还是都聚在一起,并不分离。而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千米,南北宽750千米,这些黄土都聚在这一地区,结合紧密从不分离,但是遇到干旱时也会四分五裂。

宇宙中有很多星球,大大小小的星球各有各的位置,互不干扰和平共处,但是在宇宙中小的星球离大星球要有一定距离才能存在,否则离的太近就会被大的星球吞噬掉。小的星球不能偏离自己的轨道,偏离自己的轨道就不能生存。星球只有足够大才能相互独立存在。国家和国家也是一样,《大国外交》你必须足够强大,才能提及《大国外交》,否则无从谈起。但是当一个星球在无限大时,它的内部就要发生质的变化,发展到一定极限就会促成质变。话又说回来了没有穷哪有富,没有贵哪有贱啊,这都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也都在互相转换。如果到了谁也不追求富贵名利了,那世界也就要毁灭了,宇宙就没有动力了。

社会阶级等级的划分是多么严格,一种无形无味不透明的暗力量,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中国古代的士族,特指东汉、魏晋以来的门阀阶层,或称世族、势族等。士大夫阶层。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上流社会硬挤是挤不进去的,只有慢慢的演变。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世族有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几大世家(琅琊王氏 陈郡谢氏 陈郡袁氏 兰陵萧氏) 隋唐时期的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导致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除此之外,不管你官做多大,你都挤不进士族,被士族压制。它禁锢了社会的发展。

清朝的八旗也是一种变相的士族制度。一开始是靠他打下了天下,最后也因为他自毁长城,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清代编入八旗的“旗人”与不在旗的民人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不学无术,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从顺治、康熙年间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现追求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亲王、郡王和贝勒们"逗留观望。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机"。在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八旗军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绿营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大小金川之战中,尽管参战的八旗官兵数量有限,其中一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昔日敢打敢冲的作风已不复存在。

乾隆中期以后,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靡,庞大的官僚机构愈加腐败。那些贵族上层已形成颓风难挽的局面。到了清代末叶,那些八旗子弟已完全成为寄生虫。发展到贩卖人口,当卖军中的盔甲器械。大量正身旗人下降为佃户,甚至沦为流民、痞棍和无赖。

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

民国成立之后旗人特权被废除,失去了经济来源又不会生产劳动的旗人多穷困潦倒甚至男盗女娼。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就像在那特殊年代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你家的成份是地主,你想变为贫农,那可能么,比登天还难。这就把人给固化了。按“既定方针”走下去,地主家世世代代都得是地主成份,永远翻不了身。臭老九永远得不到重用,谁还认真读书,一个个都是文盲,社会倒回农耕时代,农民还是用䦆头刨地,木犁耕地。社会还能发展吗?越穷越革命,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能提高吗?人类还能进步吗?所以要辩证看问题。就领导一群穷棒子还有什么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