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清单革命》这本书,作者阿图·葛文德,是白宫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受到查理·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也是《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100位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入选的医生。
作者通过自己在医疗领域的实践,掀起了一场减少犯错、改变观念的清单革命。本书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人为什么会犯错?
第二,清单是如何避免错误的发生?
第三,制作一份有效清单的三大原则是什么?
人的错误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无知之错,一种是无能之错。
无知之错是因为你没有掌握正确的知识,没有相关的知识而犯了错。
无能之错是指你虽然掌握了正确的知识,但却没有正确地使用知识而犯下的错。
清单主要解决的是无能之错。
无能之错原本是完全有能力避免的,但这种错误却不断地在发生,这是为什么呢?有两方面的原因,也是清单能够发挥作用的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人并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记住。现代世界的复杂性已经超出了人力所能控制的范围。比如,你刚接完一个客户的电话,又一个电话打进来,这个电话刚打完,同事过来找你商量开会的事儿,结果你就很可能忘了头一个电话答应客户的承诺,导致客户很不满。这种情况很常见,人往往是在高压的情况下很容易忘掉一些事情。
第二个原因,记忆和经验会让人麻痹大意,导致无能之错的发生。这种情况下犯错就是因为我们凭借自以为熟练的经验和记忆,麻痹大意地跳过了一些基础但重要的步骤。
为什么清单能解决上面的问题?
清单有两方面的价值,外包和可靠。
所谓外包,是指我们把大脑需要记忆的工作,外包给清单。人在压力的情况下,大脑的记忆能力其实是非常不靠谱的。而使用清单,就相当让大脑把记忆的工作外包了出去,让大脑集中注意力做判断的工作,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大脑记忆的局限而犯错误。
此外,因为人的经验和记忆总是不稳定的,所以我们工作的表现会受到工作的熟练度,甚至当天的精神状态影响。而使用清单,就把工作流程从依靠回忆和经验,变成了一种可视化的强制约束,从而确保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保证重要的环节不被遗漏,这就是可靠。
要想清单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避免错误发生?
让清单起作用,需要两个重要步骤:第一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第二步,对不同类型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先说第一步,对问题分类。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遇到的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简单问题、复杂问题和极端复杂问题。
简单问题就是说那些可以有明确解决方法的问题。比方说,做一个蛋糕有明确的步骤,照着食谱做就不会出错。
复杂问题比如要把火箭送上月球,或者要完成大企业的收购并购,像这种专业性强,技术比较复杂,步骤非常多的问题就属于复杂问题。
极端复杂问题,就是说结果非常不确定的问题,比如养育子女,把子女培养成一名优秀的成人,有很多因素会影响,结果的不确定性非常大。
面对这三种问题,清单都有一一应对的解决方案。
第一种,简单问题用“执行清单”。因为简单问题有步骤,怕的是忘记,所以做一个执行清单提醒自己以免遗漏而犯错。
第二种情况,针对复杂问题就用“核查清单”。复杂问题需要很多道工序,专业性强,往往就超出了人注意力能够持续关注到的范畴,导致很容易忘掉很多重要步骤。像这种问题就要用到核查清单,在重要的节点上,用一个核查清单来检查自己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环节。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金融投资家叫库克,他就把自己在投资过程中各个阶段需要注意的事项整理成清单。他有一个清单叫“第三日清单”,也就是说他去分析一家公司分析到第三天的时候,他就会拿出这个清单。这个清单有一个要求,是让研究人员仔细分析财务报表的注脚,然后仔细阅读重大管理风险陈述。其实这些都是财务报表当中提供的最基础的信息,但人们常常忘记去阅读。库克说,“我可能每50次核查,49次都一无所获,但是只要有一次查出来,就能避免极大损失。”
第三种情况,应对不确定性的极端复杂问题,用核查清单+沟通清单。也就是除了用核查清单来确保复杂问题各个环节被注意到,还要用沟通清单来应对过程中没有预料到的不确定问题。
书中介绍了美国的建筑行业做例子。
盖房子其实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地质条件、土壤的成分啊,使用不同材料的强度搭配呀,最理想的高度是什么等等,有很多因素要考虑,而在盖房子之前,以及盖房子的过程当中,会发生很多超出预想的问题,如果需要盖一个上百层的摩天大楼,那这种问题就更加复杂。这么复杂和不确定性这么高的一个领域,可奇怪的是美国每年发生严重的建筑事故率不到万分之0.2,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原来建筑行业靠的是两套清单来保证。
一套,就是前面提到的核查清单,不同的部门要提交任务清单,和我们的核查清单一样,由专门的团队进行整合,然后来协调各个团队要完成的任务。比如他们的工作是否如期进行,他们需要的材料怎么样配置,后面配合的团队什么时候进场等等,全是依靠任务清单来协调,这是解决复杂问题。
但是这个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种突发的情况或者预料不到的情况。比如,施工的工序都正确了,可是楼板却凹下去了,比如原来定的钢材型号突然断货了,换个其他的型号行不行等等,类似这种此前没有想到或者突然发生的问题,怎么解决?这就需要靠沟通清单来解决问题了。在施工的过程出现了一个此前都没有考虑到的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一线工人发现的,还是项目经理或者承包商发现的,发现的人都不会擅自去做下一步决定,不管他经验多么丰富,而是用沟通清单让专业的团队协作沟通。比如,他们会在沟通清单上写:几月几号我们邀请某某专家对什么问题进行讨论,把预计会遇到的问题,提前安排给相关的专家和人员,大家共同制定决策。这不是说用了沟通清单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说很多无能之错是因为我们在忙乱中往往没有安排及时的沟通。这个方法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以上做法听上去很容易,但事实上真正制定清单并且按照清单执行的很少。为什么清单看起来简单,用起来却不容易呢?这就是本书要讨论的第三个话题,制作一份有效清单需要遵循的原则。
让清单真正发挥作用,作者讲了很多技巧和方法,有三个原则非常重要,分别是:第一,设计要简单高效可测;第二,执行上要有明确的检查节点;第三,要不断更新。
先说第一个原则,什么是简单高效可测?
简单是说,清单不用面面俱到,不要将各种注意事项、操作准则事无巨细全部列出来,而是找到需要提醒我们的关键内容。高效是说,清单要以效果为导向,强调清单的效果。让清单变得简单高效,是整个清单系统最关键和核心的地方。那什么是可测?意思说清单要具体,要有可操作性,效果应该能进行观测,并由此改进。
清单从来都不是大而全的操作手册,而是理性选择后的思维工具,抓住关键内容比面面俱到更重要。
第二个原则,在执行上要有明确的检查点。什么是检查点呢?就是在执行清单的时候,提前安排某个节点或者某个情况下要使用指定的清单。
那如何设置检查点呢?从“前中后”三个方面入手:前是指在任务发生前设置,中是指任务执行中设置,后是指在任务出现意外情况时设置。
最后一个原则,清单在内容上要不断地更新。清单要能使用,必须不断地符合实际情况,就算是最简单的清单也需要不断改进。只有持续改善,才能让清单始终确保安全、正确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