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健康的关系,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如何构建平等的关系,内在关系模式就是一个人的命运,做父母的,和孩子建立一个平等而相互尊重的关系模式这是父母送孩子最好的礼物。这可概括为三点:
一,形成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知道当下的关系模式都是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而内在关系模式则是内化了童年的关系模式的结果。(童年的关系模式即六岁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
二,当和对方的互动有问题时,可以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超近路,即点出对方互动中的心理逻辑,点破他试图构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破”。
三,尊重事实,化解情绪,转而去构建平等的关系模式。这是“立”。
如何看,如何破,如何立。
举例说明:前天夜里高二的女儿打电话一顿哭,原因是 她和同寝室好朋友闹矛盾、闹掰了,好朋友相信别人的话都不相信她的话,她觉得很生气,好朋友并认同了别人说的坏话。还有上周与同学关系的事,她以为过去了,前天一起又翻出来了,与同学与好朋友重叠在一起不愉快的关系,闹得很伤心,稀里哗啦哭了很久。问女儿是什么感受,她回答不起来,她说,感到焦虑,担心这些关系影响期末复习、期末考试。看,孩子这么生气,焦虑是为了想考好,那就可以研究一下,以后可以怎样学得更好。(这里要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
我最近与一幼儿园家长走得比较近,由于常听她抱怨婆媳关系、与丈夫不和关系的琐事,我刻意拉开了一点点距离,但是昨天看她给其它家长送台历,我敏锐隐隐约约觉察到有些失落,不被重视的感觉。(其实现在手机时代,根本不需要台历,有其他心理学朋友送的特别精致的台历都扔一边)。
由于接触了心理学,有些理论,如6个月前的共生关系也就很好理解了。由于女儿是自己亲子抚养长大,也了解自己童年的关系模式。从关系的角度看,女儿和我在这件事都是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即童年关系模式,再次展现。
我童年感觉被忽视,这次又同样的感受。女儿感到焦虑,由于我的无知,在女儿童年时无意识跟女儿建立了矛盾型依恋关系,她感到很焦虑,让她与焦虑同在不排斥不抵抗,接纳焦虑,(第二天回了电话给我,声音那边能感受她的平和愉悦心情,看来这份焦虑情绪自然来也自然消失了。)看破这是内在关系模式再次被勾出来。也就可以接受自己的情绪感受;对女儿的情绪可以做到理解与接纳,并帮助转化,她很快也就不哭啼了,回了一句:哦,原来是这样啊,豁然开朗的感慨。对自己也可以做到允许、真诚的理解与接纳而不自责、排斥情绪感受,让情绪感受自然来自然的消失。不伤害自己、伤害朋友破坏关系,而是去继续构建平等的关系模式,该约大小朋友一起玩还是继续玩、继续聊,继续串门。这大概就是“立”。
心理学作家武志红说:世界的本质,是关系!关系,就是一切!
记不得具体是哪位美国总统曾说过:关系就是生产力。
送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在孩子六岁之前建立良好的人格,即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模式,因为童年与父母建立的关系模式会内化,用于成人后的所有关系模式,恰恰又在潜意识里运作,不被大脑所觉察。
心理学家胡慎之说:童年被温柔对待,成人后他对世界就是温柔的;童年被友善对待,他对世界就是友善的;童年被糟糕对待,他对世界就是糟糕的......一个人童年与父母的关系就是与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