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7)
看到刘同老师 “趁一切还来得及”一文前言 “你以为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身边的人,后来你才知道最亲近的人最需要你做的只是你在身边”。心中一动,叹了口气。
升入初二的大女儿,感觉突然之间从一个乖乖女变成了一个什么都不顺眼的磨叽孩子。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从月考成绩出来,考试新政策颁布出来之后,这个各科平均的孩子从优秀行列进入了中等水平时开始的。本来稳妥的能进入一类高中的这个孩子,突然连门都要摸不着了,引发了全家的焦虑。于是,一切进入了备战状态。
为了节约时间,能多写会儿作业,我搭上一个小时的时间去接她放学,在拥挤的校门前等待的时光是漫长的,发现这个孩子永远是后三分之一的时间段出来,于是,引发了一通教训与埋怨。听着孩子那有气无力的应答声,走在一步三停的路面上,更是火大,接着的是一顿训斥。第二天,应答的好好的孩子还是那个点出来,看着原来拥挤的路面变得空旷,在望眼欲穿的期盼中姗姗来迟的小身影,立刻火冒三丈。紧张的空气中,有训斥,有辩解(不是考试拖堂,就是因为要给同学发作业在整理作业单,要不就是整理书包)……日子一成不变的一天天走过,有争吵,有无奈,有心伤……
晚间作业由原来的自由支配,变成了先补差。总成绩由原来的七科变成了只看语数外,而拉后腿的数学成了有矢之的。文科思维强的小姑娘,以前总是先写完文科再写数学的。现在硬性的规定必须先写数学,教数学的老爹全程陪护。于是一场新的拉锯战拉开,群里别的同学一个至一个半小时的作业,这孩子老是两个到两个半小时才能完成,这样其它作业的时间硬生生拖到了十一点半甚至于以后。又是各种的埋怨与训斥展开,夜半惊声是常有的事,也不知道会不会惊着已经熟睡的邻居。一天又一天的挨着,虽然我们也常常反思,常常互相劝解对方:别太逼孩子,她也不容易,作业量也确实太多了,大多数孩子都得这个点。可一到了晚上,战火自动点燃,又是一场人仰马翻。
一个月的努力与战斗,在又一次考试成绩中验证,一切都是白费:孩子的数学依然是弱科,而且是更弱了。在嘲讽与呵斥中度过的一个月,这个小孩果断的宣布:我在努力,就这样了。
为人父母的我们开始互相劝解:这孩子的特质就是慢,从小就是这样,一时半刻也改变不了。她的认真导致了她的慢,也就是我们心中的磨叽。数学确实是差了些,小组合作模式的教学方式,对这个接受能力慢的小孩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那就慢慢来吧,靠周末先多储备点试试看吧,能不能节约一部分时间。
这个闹心的孩子,周末作业都得到半夜,这是什么节奏?可回过头来看看,她们班的作业是真的多,放学时黑板上一片,回家后各科群里还有一片,而且周六一拨要求完成接龙,周日还有一拨。各科老师都要求几点几点接龙,可没有人想到孩子只有一个几点。用一位妈妈的话说:他们以为只有他一位老师吗!可怜的孩子,幸好周末只有半天的辅导班。也只好有选择性的选做:我得快点接龙,要不周一就惨了。比较亲和的老师只好靠后站了,管它是第一梯队还是第二梯队的学科呢!唉,我们只有叹气的份。太认真的她割舍不了任何一科,所以才会很累。
于是,我们告诉自己:这是自己的娃,一类高中也好,二类高中也罢,她尽力了就好。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学生时代、留点回忆吧!要不,负重的成年时代,她有什么可以回忆?那样的人生也太惨烈了些!
孩子,趁现在还来得及,我愿意陪着你慢慢长大,看朝阳,看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