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一旁做功课遇到问题时,父母总是出于关爱进行“辅导”,而“辅导”的过程总是以直接帮孩子把遇到的题目做出来。这样的“辅导”方式表面上看是解决了问题,孩子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父母感觉为孩子教育付出了心血,老师也认为孩子做对了题目,似乎是皆大欢喜了。然而,父母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的教育方式正是犯了“审于音而聋于官”的错误。
那什么是“审于音而聋于官”呢?
《资治通鉴》全书开篇交代完“三家分晋”后,即提到了几则魏文侯的故事,其中有一则是这么写的——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呢?说是魏文侯与一个叫田子方的朋友一起边喝酒边听音乐,文侯说:“今天的音乐怎么不和谐啊?左边的音高了。”田子方听了文侯的话,就发笑。文侯问:“笑什么啊?”于是,田子方就回答文侯说:“我听说,您身为国君应该对负责演奏的干部明察秋毫,而不是去关心具体的演奏音乐。今天,您对音乐本身关注得多了点,我就恐怕您在乐官乃至都有所有官员的考察方面就会变成一个‘聋子’了。”文侯听了之后夸赞道:“说得对!”
《资治通鉴》中的这则故事,讲的是国君在干部考察和日常工作中具体应该怎么做的方法。但将这则故事的主旨引申到在与孩子的相处中,也同样能发挥作用。《资治通鉴》完全也可以改成《资“育”通鉴》。正如在一开头写得那样,对孩子遇到的具体教育问题,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实施教育的职责、发挥父母的作用?
对于父母而言,当孩子遇到学习上的“难题”时,首先不要仅仅把目光聚焦在“难题”本身上,而是要通过孩子遇到的“难题”来了解孩子知识架构的缺陷处,同时也要让老师了解孩子学业上的不足之处;其次,父母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问题,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和水平,事实上越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问题,孩子的学习水平也就越高;第三,不要把对孩子关注仅仅局限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平时对孩子的生活、运动、娱乐等方面也要予以重视,多关注孩子本身才是更加有意义的家庭教育。
不过话虽如此,道理也都能明白,但就我本人而言,似乎也总是犯这样的错误:当孩子在数学上遇到“难题”时,总是三下五除二就把解题过程和答案给孩子了。而孩子对于解“难题”的兴趣也越来越弱,一有不会做的题目就举着个本子或卷子给我,让我帮着解题。
这就是“审于音而聋于官”。而且更为要命的是,这个“聋”不仅仅是“审于音者”会遇到,而“官”本身由于经常会被“审于音者”干扰或插手,也会变得越来越“聋”。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喜欢“审于音”的父母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聋”(越来越不懂事)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