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源于百度)。直观性作为一种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实施直观性教学原则呢?苏霍姆林斯基的《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给了我们具体的指导。
一、应记住,直观性是低年级学生脑力劳动的一个普遍原则。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直观性教学恰好适应了儿童这一年龄心理规律。苏霍姆林斯基讲,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儿童的意识就形成了心理学所说的情感记忆,而发达的、丰富的情感记忆,会促进儿童充分的智力发展。
二、采用直观教学法时要思考如何由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采用直观教学可促进学生“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直观是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直观而逐步建立起抽象,即由具体形象过渡到抽象思维。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致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浅表学习,而“应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上”,所以,在教学中要思考“在上课的哪个阶段直观教具已不再必要,学生不应再对其加以注意”。
三、应逐步由实物直观过渡到图像直观,然后再逐步过渡到语言直观。教师“在一二年级时,要逐渐让儿童脱离直观的实物”,开始运用图像直观。语言直观是教师在各个学段都可以运用的方法,成人教育中语言直观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提出二三年级时,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了图解习题(学生在着手解题之前,先画出图解)的方法,收到了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学会了从具体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图解习题的方法是可以直接应用于我们当下的教学。
作者在第四点“由造型的直观逐渐过渡到词的形象”中还着重分析了学困生问题:这些学生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由形象思维向概念思维过渡,这个过渡需要一个很长时间,但教师往往操之过急,急着催促他们快些过渡到抽象思维,致使学生费了很大的劲也难以达到教师的要求,最终弄得师生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