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脊柱的训练,要考虑使用颈围等器具,避免颈部过度活动,保护脊柱的稳定性。尤其是对于颈椎损伤的患者,颈围的使用可以减轻颈部的压力,防止二次损伤 。
慢性期(12 周以后)
慢性期是康复的巩固和提升阶段,患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各项功能训练,同时注重心理康复和社会融入,为回归家庭和社会做好准备 。
强化功能训练
步行能力训练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患者可以借助助行器、矫形器等辅助器具,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步态练习。从平行杠内的行走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在平地上独立行走,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纠正步态,提高行走的稳定性和效率 。
轮椅使用能力的训练也不容忽视。患者要熟练掌握轮椅的操作技巧,包括前进、后退、转弯、上下坡等,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如地使用轮椅出行 。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要更加注重细节和复杂性,如进行家务劳动、购物等训练,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 。
心理与社会融入训练
心理康复在慢性期仍然非常重要。患者可能会因为康复进展缓慢或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这时需要持续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康复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患者调整心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
为了回归家庭和社会,患者还需要接受各种教育和培训。比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习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工作技能,为重新就业做准备;参与社交技能培训,提高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
康复锻炼注意事项
康复锻炼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来说至关重要,但在锻炼过程中,有许多细节需要注意,这些注意事项关系到锻炼的效果和患者的安全。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康复锻炼,才能更好地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合理安排锻炼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锻炼时间和强度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一般来说,患者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锻炼,避免过度劳累和受伤。在锻炼过程中,患者应该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果感到过于疲劳或疼痛,应该及时停止锻炼,并寻求专业医师的建议。比如,有的患者急于恢复,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的锻炼,结果导致肌肉拉伤,反而延缓了康复进程。所以,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步增加锻炼的时间和强度。
姿势与呼吸训练
姿势和呼吸训练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锻炼的重要内容。患者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姿势和呼吸训练,以改善呼吸功能和姿势平衡。在训练过程中,患者应该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弯曲脊柱和关节,同时注意呼吸的深度和频率,避免屏气和过度换气。正确的姿势可以减轻脊柱的压力,预防脊柱变形,而良好的呼吸功能则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氧气供应,促进身体的恢复。例如,在进行站立训练时,要保持头部正直,双肩放松,挺胸收腹,双脚平稳站立;呼吸训练时,可以进行深呼吸练习,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缓缓地呼气,每次练习 10 - 15 分钟,每天进行 3 - 4 次 。
肌肉力量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通常会出现肌肉力量减弱和萎缩,因此加强肌肉力量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可以通过等长肌肉力量训练、等张肌肉力量训练和等动肌肉力量训练等方式来增强肌肉力量。等长训练是指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例如用力握拳但手部不移动;等张训练是肌肉在收缩时长度发生变化,如举哑铃;等动训练则需要借助专门的仪器,使肌肉在运动过程中始终受到恒定的阻力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同时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式。开始训练时,应选择较轻的重量或较小的阻力,随着肌肉力量的增强,再逐渐增加难度 。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脊髓损伤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可以通过训练手臂和腿部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感觉等方面的能力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比如训练自己独立穿衣,先从简单的开衫开始,逐渐尝试套头衫;练习用筷子夹取物品,提高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增强腿部的力量和协调性 。在训练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安全和舒适性,避免过度劳累和受伤,同时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式。可以在有扶手的地方进行训练,或者在家人的陪同下进行,确保安全 。
保持积极心态
康复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保持积极心态和耐心。患者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可以参加一些康复活动和社交活动,与其他患者交流分享经验和技巧,相互鼓励和支持。积极的心态能够激发患者的内在动力,增强康复意愿,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康复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当患者遇到困难或进展缓慢时,不要灰心丧气,要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
借助器械助力康复
在脊髓损伤的康复之路上,康复器械就像是得力的助手,为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它们不仅能辅助患者进行各种康复训练,还能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帮助,让患者的生活更加便利。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康复器械 。
常见康复器械介绍
轮椅是脊髓损伤患者最常用的代步工具之一,分为手动轮椅和电动轮椅。手动轮椅轻便灵活,价格相对较低,适合上肢力量较好的患者,他们可以通过自己推动轮椅来实现移动;电动轮椅则操作方便,患者只需通过操纵杆就能控制轮椅的前进、后退、转向等动作,无需手动推动,对于上肢力量不足的患者来说,电动轮椅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自主性和活动范围,让他们能够更独立地参与社会活动 。
站立架是一种通过固定腰部和臀部,帮助使用者处于直立体位的康复医疗训练设备。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站立架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加强下肢力量,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比如,长期卧床的患者,通过站立架训练,可以增加活动视野,刺激前庭平衡感觉,还能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心肺功能降低等问题 。
助行器可以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常见的有无轮助行器、两轮助行器和四轮助行器。无轮助行器适合平衡能力极差、下肢力量严重不足的患者,像刚刚进行完下肢手术、腿部骨折愈合初期的患者,它能提供稳定的支撑,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行走能力;两轮助行器前方装有两个轮子,后方为橡胶脚垫,操作相对简单,适用于有一定行走能力,但仍需要辅助保持平衡和支撑的患者,如中风康复期的患者;四轮助行器的四个角都装有轮子,并且通常配备刹车装置,行走更加灵活,适合行动能力有所恢复,需要快速移动且对稳定性要求较高的人群,如部分帕金森病患者、老年痴呆症患者 。
外骨骼机器人的突破
除了上述常见的康复器械,外骨骼机器人的出现,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的智能设备,它依据神经中枢重塑原理,通过模拟人体的运动模式,为患者提供助力,帮助他们实现站立和行走 。
外骨骼机器人主要由机械结构、动力系统、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传感器就像是它的 “眼睛” 和 “耳朵”,能够实时感知患者的身体状态和运动意图;动力系统则为机器人的运动提供动力,使它能够带动患者的肢体进行运动;控制系统就如同 “大脑”,根据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精确地控制动力系统,实现对患者运动的精准辅助 。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来说,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它能帮助患者重新站立和行走,让他们摆脱长期依赖轮椅的生活,这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有很大帮助,还能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极大的鼓舞,增强他们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 。而且,通过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还能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胃肠消化能力,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
许多脊髓损伤患者在使用外骨骼机器人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四川自贡小伙林寒,在 2013 年因意外从四楼摔下,导致脊髓神经受损严重,下肢瘫痪。2015 年,他成为电子科技大学外骨骼机器人穿戴试验员。初次穿上外骨骼机器人时,他激动不已,在试验人员的耐心指导下,他不断适应并习惯外骨骼机器人的使用。后来,他还身穿外骨骼机器人在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现场传递火炬 。外骨骼机器人不仅让他重新站了起来,还改善了他长期卧床带来的各种并发症,解开了他的心结,让他变得更加阳光,甚至迈入了婚姻殿堂 。还有衢州骨伤科医院的吴先生,因意外导致脊髓严重损伤、永久性下肢瘫痪,在医院引进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后,他借助这个设备,重新站了起来,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找回了生活的自信和勇气 。这些成功案例,都充分展示了外骨骼机器人在脊髓损伤康复领域的巨大潜力 。
康复案例分享
在脊髓损伤康复的道路上,有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挑战、坚持与希望。就像 8 岁的湖南女孩安琪,2020 年 8 月,年仅 6 岁的她在练习跳舞时,遭遇了意外,导致脊髓损伤,无法站立,肚脐以下丧失运动功能,医生甚至断言她可能今后都要与轮椅相伴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安琪和她的家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他们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迅速振作起来,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康复之路 。
起初,安琪只能躺在床上,父母每天耐心地为她按摩肌肉,帮她做抬腿、弓腿等被动训练。安琪非常乖巧懂事,尽管训练过程枯燥又辛苦,但她始终积极配合,心中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好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安琪的身体慢慢有了知觉,逐渐能够站立起来,这小小的进步,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让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
看到女儿的进步,安琪的父母备受鼓舞,他们决定增加安琪每天的锻炼时间,帮助她进行更多主动训练,半蹲、深蹲、前后踢腿、站立平衡等训练项目一项都不落下 。爸爸每天都会陪着安琪锻炼 6 个多小时,有时候一个动作就要反复练习一个多小时,安琪常常累得满头大汗,甚至忍不住大哭来发泄身体的疲惫和疼痛 。每当这时,妈妈心疼不已,会劝她降低训练强度或者休息几天,但安琪总是非常坚定,即使再苦再累再痛,也绝不放弃,她常说:“我不可能一辈子站不起来 。”
正是凭借着这份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经过近两年的艰苦训练,安琪不仅能够行走,还能慢慢地跑起来了,连医生都惊叹这简直是个奇迹 。如今,8 岁的安琪已经进入附近的小学读书,和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行动不便时,同学们都会热情地给予帮助 。安琪的父母感慨地说,女儿能有今天的状态,靠的不是幸运,而是无数的汗水和泪水 。他们会继续陪伴女儿坚持锻炼,期待她的行动能够完全恢复正常 。
还有湘潭 6 岁的女孩小艺曈,她从小就热爱跳舞,经常在家中练习。2020 年 8 月 20 日,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一次跳舞后,她突然感到腿部疼痛、麻木,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被诊断为脊髓损伤,很有可能余生都要依靠轮椅生活 。面对这样的噩耗,小艺曈的父母悲痛万分,但他们没有放弃,在父母的陪伴和鼓励下,小艺曈勇敢地踏上了复健之路 。
小艺曈在重症监护室待了 8 天,每天要接受两次高压氧治疗。为了让女儿保持好心情,爸爸每天都会精心挑选一束鲜花送给她 。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后,一些社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小艺曈进行复健治疗,病友们也热心地分享复健方法 。小艺曈忍着巨大的疼痛,积极参与复健,每天在家人的搀扶下努力学习站立 。
2020 年 9 月初,小艺曈被诊断为残损分级 C 级脊髓损伤 。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父母带着她出院回家,开始了居家康复训练 。每天,他们都会帮助小艺曈练习踢腿、抬腿等简单动作,尽管不知道她何时才能站起来,但只要有一丝希望,他们就绝不放弃 。9 月 29 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训练中的小艺曈竟然能自行站立了 。10 月 13 日,她又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 。
然而,康复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半年后,他们发现由于缺乏经验,没有锻炼小艺曈的脚踝,导致她的脚踝至今不够灵活 。于是,他们又把女儿送到当地医院的康复科,进行了一个月的专业康复训练 。同时,父母利用空闲时间跟着医生认真学习各种康复训练技能,着重为女儿进行下肢功能锻炼 。每天早上 8 点,康复训练准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 5 点 。负重十斤做蹲起、背着书包爬楼梯、依靠爆发力踩上凳子…… 小艺曈每次训练都不怕疼、不怕苦,有时候疼得受不了,她就紧紧抓住父母的衣角,发出痛苦的嘶吼,但从未停下训练的脚步 。
当妈妈心疼地劝她放弃时,小艺曈总是含着眼泪,倔强地说:“不行,我一定要站起来,我以后还要给妈妈跳舞呢 !” 经过一年半的不懈努力,小艺曈终于战胜了命运的 “不可能”,她不仅能走、能跑,还重新站在了聚光灯下跳舞 。她如愿踏入校园,上了一年级,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坚强的孩子 。今年 1 月,小艺曈还在学校和 CCTV - 3 节目录制中表演了舞蹈 。
这些勇敢的孩子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脊髓损伤虽然可怕,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积极配合康复锻炼,就有可能创造奇迹。他们的故事,也为其他脊髓损伤患者带来了希望和鼓舞,让我们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