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婚姻制度的知识,今天得到了解答,于是有下面四个问答。
Q1:为什么古代同姓不婚?他们是否已经知道了“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遗传知识?
“美先尽矣,则相生疾”,好像古代已经知道遗传及健康上的关系。然,①血族结婚,有害遗传,科学上的证据古人未必知。②而氏族时代所谓同姓,亦和血缘远近不符。③至谓其有害于健康,当时更无此说。然则此等都是后来附会之说,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理由。(我感觉这里作者有牵强附会之说,重点在下面)
以实际言,此项禁例,所以能维持久远的,大概还是由于《礼记郊特牲》所说的“所以附远厚别”。因为文化渐进,人和人之间,妒忌之心,渐生次发达,争风吃醋的事渐多,同族之中,必有因争色而致斗乱的,于是逐渐加繁其禁例,最后,遂至切禁断。 而在古代,和亲的交际,限于血缘上有关系的人。异姓间的婚姻,虽然始于掠夺,其后则渐变为买卖,再变为聘娶,彼此之间,无复敌意,而且可以互相联络了。
Q2:同姓之间血缘是否真的相近?
古代所谓同性,是自认为出于同一始祖的,在父系氏族,则为男子。在母系氏族。则为女子。同姓与否和血源的远近,可谓实无关系。至后世所谓同姓,则并非同出于一源;而同出于一源的,却又不必同姓。如王莽,以姚、妫、陈、田皆黄、虞后,与已同姓,令元城王氏,勿得与四姓相嫁娶(《汉书 莽传》)。而王䜣、孙成,以得姓不同,其女转嫁为莽妻(《汉书 䜣传》)。所谓同姓异姓,只是以父系的姓,字面上的同异为据,在理论上,可谓并无理由,实属进退失据。此因同姓不婚之制,已无灵魂,仅剩躯壳之故。
Q3:古代婚礼传于后世的节目有哪些?
古代婚礼,传于后世的,为《仪礼》中的《士昏礼》。其节目有六:即(一) 纳采(男氏遣使到女氏去求婚),(二)问名(女氏许婚之后,再请问许婚的是哪一位姑娘?因为纳采时只中明向女氏的氏族求婚,并未指明叮之故),(三)纳吉(女氏说明许婚的系哪一位姑娘之后,男氏归卜之得吉,再使告女氏),(四)纳征(亦谓之纳币。)(五)请期(定吉日。吉日系男氏所定,三请于女氏),(六)亲迎(新郎亲到女氏。执雁而入,揖让升堂,再拜英雁。女父带着新娘出来,交结他。新邱带着新娘出门。新娘升车,新郎亲为之御。车轮三转之后,新郎下车,由御者代御。新郎先归,在门首等待。新娘车至,新郎揖之而入。如不亲迎的,则新郎三月后往见舅姑。)
Q4:古人为何要看重贞操?
家族主义昌盛时代,女子遂成为家族的奴隶,奴隶是需要忠实的,所以贞操就渐渐的被看重。“贞妇”二字,昉见于《礼记丧服四制》。春秋时,鲁君的女儿,有一个嫁给宋国的,称为宋伯姬。 天晚 上,宋国失火,伯姬说:“妇人夜出,必待傅姆。”(傅姆是老年的男女侍从。必待傅姆,是不独身夜行,以避嫌疑的意思)傅姆不至,不肯下堂,遂被火烧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