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崇尚精英的年代,牛逼的人物伸手可触。好像只要在努力,就走在牛逼的路上了。
但是,首先我是一个人,我有七情六欲,生老病死,更进一步说,我有极度抓狂的时刻,我选什么抚慰自己?
我曾经疑惑,是不是因为自己缺少信仰的缘故,但是我,很难静心参透佛家的教诲、上帝的智慧。
后来我就找了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我会选一些离自己很近的牛人,看他们深陷困境的那些片段,依此达到疗伤的目的。这是一个很奇妙的过程,在成功方面不曾跟牛人有交叉,但是灾难面前,我们是同类,我常常会敬畏牛人超过敬畏他的作品,也会多多少少感受到佛祖、上帝或者神灵之类的存在。
最近在关注的一个牛人是拉姆·达斯,他是20世纪美国很受推崇的心灵导师。他本人的经历很有戏剧性,原名理查德·阿尔伯特,20世纪60年代为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1963年被辞退,其后游历印度,遇到了他称之为马哈拉的导师,追随导师一年之后,易名拉姆·达斯(意为“上帝的仆人”)返回美国,开始四处宣扬灵性之路。
1997年2月的一个晚上,65岁的拉姆·达斯一直在构思着一本书的结尾部分。当他起身去接电话时摔倒在地,因为中风全身瘫痪,并且大脑内溢血严重,距离死神一步之遥。
拉姆·达斯最终活了过来,但是伴随大量后遗症:半身偏瘫、失语症还有长期的疼痛。
拉姆·达斯见过死神后,在漫长的康复过程中完成了中风之前正在构思的书籍《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并不是一个智者的自传,而是一个坐在轮椅上、需要人照料衣食住行的人指引人们渡过老去时的各个难关。拉姆·达斯中风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陪伴临终者。他的行为就是这样充满爱意。
人生难免遭遇坚不可摧又不至于致命的破坏,在抚慰自己的路上,我迫切渴望,有大师可以同行,拉姆·达斯就是这样一位智者,因为中风,可以离他更近。
翻开《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看到的是一个像我们一样遭受种种困扰的普通人在说话。
“差不多有四十年的光景,我一直在和过度肥胖作着不懈的斗争,摇摆在节食和暴食之间。”
“长期失眠一向是最令我头疼的问题。我会时不时地失眠。和大多数失眠者一样,我害怕漫长的黑夜,害怕在床上辗转反侧。”
“中风之初,我的身体变得僵硬、麻木,但医生开给我的药却不足以止疼。”
“除了把我困在轮椅上,中风还留下了一个后遗症——失语,一时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表述事物。正值信息时代来临之际,我竟得了失语症!对以演讲和著书维生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转折!”
拉姆·达斯做的了不起的事情是见过死神以后整理出的面对不可逆转的“老去”的智慧。终有一天,你我都会变老,与疼痛和行动不便为伴。人活一世,没有什么灾难是大过死亡的,《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就是集合了拉姆·达斯面对老去直到死亡的所有智慧。
作为年轻人,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拉姆·达斯讲到的“缺失的老去文化”
“在印度的文化中,永恒的事物才是重点。他们的目标不是拥有丰厚的养老金、修长的大腿和快乐的性生活。”
“印度人的这段解放过程,却是许多美国人的一段伤痛,因为许多人一生都在担心失去自己拥有的一切。”
还有他站在灵修的角度提出的“活在时间之外”
“在讲求坚忍、向前看和时间就是金钱的社会中,人们无法容忍慢节奏和悲伤,悲伤这种对人生有益而且必需的一面往往被忽视了。”
当我看到这些话语,即使寻不到解决方案,心里也会有莫大的安慰,至少可以被大师看到。
我们年轻这一代的主流文化几乎是照搬了西方文化,拉姆·达斯在精神和文化层面提出的解决方案很值得我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