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留恋出发
离家那天,大年初五。
司机的技术很好,一路飞驰。或许也是为了赶着,跑完这趟好回家重聚吧!路上的车不多,路灯杆上都挂着红灯笼。一排整齐的红色,在灰暗的天空下,衬托出年的喜庆。
新年里,都说年味淡了。我总说,不是年味淡了,是我们怀念而已,生活方式总会发生变化。当我收拾好行李的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就要离家了。没有家,哪里有年呢!
年,在家里。年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春节的最大内涵,就是团聚。一家人在一起,吃什么,玩什么,都不重要,在一起就好。
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就是最浓的年味。
家的概念,只有离开家之后,才会深有感触。
在父母的观念里,年要过了十五,才真正结束。上学时,父母不会问哪天开学,只说:能在家里过完十五吧?他们习惯了我肯定的答复,即使在紧张的高三,也有一天“元宵假”。
上班后的第一年,当我告诉父母十五还要加班,回不来。他们就没再说什么。过了好久,补充一句:刚工作,要遵守单位的要求,回不来就算了。
我回复道:不在家,你们也好好热闹热闹,过年么,气氛要到位。
母亲的声音,低沉起来:你不在家啊,我们就简单点行了。
我愣了半天,貌似我把年带走了。
带着自由出发
今年临走前,妈妈问我,舍得走不?
我停顿了一刻,没回答。早已眼眶红红的我,把脸扭到一边,假意咳了一下,生怕自己哭出来。
无论有多少留恋,年轻人的世界,终究在远方。匆忙地出走,是为了荣耀地归来!
古人讲,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我的理解,这是在鼓励人们出游,只是强调,方向必须要把握好。古代重农抑商,崇尚科举。虽然种地很重要,但自然有更多的长辈,希望孩子能走出家门,及弟高中、金榜题名。所谓的“方”,不是去做官,就是走在“考官”的路上。
留给我们的路多了,父母的期望不仅仅在于做官,我们用了另一个广泛的词代替:工作,俗称饭碗。
我们向往自由,而又无时不处在枷锁之中。工作就是个巨大的锁,牢牢地控制着我们,同时又给予了我们一定的自由。
在工作中,我们付出脑力,体力,收获经验,获取生活来源;更重要的是,实现人生价值。马克思伟大的劳动价值论,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劳动很光荣,撸起膀子好好干。多年之后才解读出来,光荣的并不是劳动本身,而是艰苦之后回收的报酬;当然也应该包括,自强不息、勤奋耕耘,这些精神的果实。
人生的所有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财务的自由。劳动,或者说工作,是我们抵达目的的桥梁。
离开只是迟早,方向定要明了。向着自由的出发,还有什么理由懈怠呢?
带着能量出发
进了火车站,人开始多起来。
全球最大的人口迁移,已经拉开序幕。如果再过几天,场面必然更加壮观。
年底归,年初走。火车上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跟我分享他的“年之旅”。家在四川,工地在甘肃,必须到西安倒一趟车。
我问他,回家就呆一个半周就走了,跑一趟值得吗?
年轻人深吸一口气,那一刻我明显感受到了他的少年老成。在他的肩上,承担了这个年龄本不该有的沉重。
他告诉我,已经两年没回过家了。本来今年工地也不放假,可他忍不住了,给老板发了个短信就跑了。老板算仁慈,就命他初五之前必须开工。他说,老板也没办法,工程进度赶不到,项目款就会克扣,几百人辛苦一年的血汗钱,任一环节都不能出漏子。
火车上最大的乐趣,就是这个小伙子给我分享工地的趣事。他娓娓道来,细节丰满,我也听得津津有味。或许他从来没有听众,我的耐心和兴趣,让他找到了另一个出口。他越说越轻松,脸上的表情越丰富。
当他问我的情况,我并没有说实话,只是敷衍在一个电子厂里。我不想打断他,他的语气中,饱含着一个底层劳动者的尊严。
他还跟我说,他已经存下五万了,再干两年翻个番,就回老家做生意。说到这时,他在座位上动了动,双眼睁的老大,满脸已经通红,嘴角的笑容,早已藏不住他内心的澎湃与满足,幸福就是这么简单!
我在想,如果他学习好,或许正是另一个身份:大学生。上学,或者不上学,都是在改变命运,途径选择而已。回到学校,我就会立即和同学们讲,该如何努力,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然后改变命运。但此时,我不能给他的人生道路作出判断,每一个奋斗的梦想,都是美丽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目标”。
拥挤的车厢里,和他一样年轻的有,更多是三十多岁的青壮年。从装束和行李可以看出,他们的工种或职业。
他们和我一样,都带着不舍上路,但没有人抱怨,更多的是希望。
下车时,和小伙子告别。祝福之后,我郑重地和他握了手,期待下次相遇。
我知道,也许没有可能在茫茫人海中再见面,但他留给我新一年的能量,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