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和自卑看似两个极端,其实病根同源,都是因为有自我,过多地在乎考虑自身的感受。当我们过度地在乎“我”的表现以及“我”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时,一旦发挥失常,不被认可时,就会自卑、躲躲闪闪。反之,被众人追捧,亦或认为别人不如“我”时,就会骄傲自大。如果不在乎自己的颜面、情绪和感受,不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时,就会自信大方。
私的反面是公,做家务时一心为公,就会任劳任怨;相反,有私在就会和别人对比,一想到自己付出得多,就深感委屈;拍视频时若一心为公,则心心念念记挂如何将画面呈现地更好。而一旦有私就会有诸多顾虑,譬如大冬天手会不会冷,趴在地上拍衣服会不会被弄脏等。爬山时一心为公的人会主动为人背包,会不停地鼓励体力不支的同伴,不知疲倦。而有私的人就会顾及自我的感受,而忽视身边同行的队友。
一心为公的人相较自己的表现,更关注如何能将事情做好,而忽略他人的眼光和自身的利益得失。他们一心成物、成事、成人。而有私心在意自己表现的人,没有团队意识,不肯担责任。企业中,越有担当越是一心为公的人,成长越快,越受欢迎。因为放下了自我一心利他。而满脑子都是自己的荣辱、感受、得失时,很难进步。
圣贤何以伟大?因为无我,不计个人得失,所以才能时时为人,处处利他。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夫子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圣人,从不在意自己的名声,只是孜孜不倦地按照圣人地标准去做,去践行,最后反而成了圣人。王阳明先生讲致良知,如何能见到良知?去掉内心的私,忘掉自我时,良知自然得以显现。
很多人痛苦也是因为私太多,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中庸》讲,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痛苦、抱怨是因为不懂正己,总在怨天尤人。为何不能正己?因为看不到自己的问题,亦或看到了也不认为有问题,反而总是看别人身上的问题。老公不鼓励,我很痛苦;老板不认可,我很郁闷;男朋友不体贴,我很失落。 满脑子都是“我”,都是自己的感受时,如何能从容、快乐、自信?
《道德经》讲,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圣贤文化都在教我们无私,因为有私就会有痛苦。付出得不到回馈,便开始抱怨。办事瞻前顾后,生怕行差踏错;讲话小心翼翼,害怕哪句不得体而让他人难受、不高兴,也是私。看似善良,实则是担心别人对我印象不好,不喜欢我,不认可我。团队中出现意见分歧,明明内心不同意却因为担心别人的眼,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是私。为了这点私,这份虚妄的感受,虚幻的自我,不断地讨好别人,只为换取对方一点点的回馈和友善,不免令人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