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庄的传说(故事连载)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氏族社会,人类遂昌:
起始朝代,追溯夏商;
尧舜传位,华夏泱泱;
万千故事,洒洒洋洋。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上流传下多少故事传说。 话说当年大禹治水,降服作怪蛟龙,随后便有了起源嵩山脚下蜿蜒千里滚滚东流的一条大河——颍河。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大禹治水数年之后,颍河两岸渐渐有了人家。这里所说的就是距离颍河源头中岳嵩山脚下七十余公里下游的一个地方,土地肥沃,适合宜居。随着人类密度的增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这里便有人依水而住,并逐步变得繁华起来。在这段颍河的南岸,就是现已被确认的夏朝瓦店遗址;顺河再往下十来里地,就是大禹治水锁住蛟龙的地方。随着历史的变迁,大禹锁蛟之地日趋繁华,便有了现在的禹州市。
今天的禹州市,历史上曾有过“夏邑”或“夏国”,亦称“虞国”、“阳翟”(读音di)等多种叫法。而与夏朝瓦店遗址相对应隔河相望的北岸,曾经森林茂密、荒芜人烟,到后来也慢慢聚集了十户八户人家,尽而成为了一个村子。开始这村子没有庄名,后来根据这里流传的一段传奇故事,于是这村便有了庄名——侯庄。个中缘故,往下看来。
侯庄南邻颍河,东面是绵延小山丘岭,西面是沙河淤地与沼泽湖泊,北面是茂密树林,树林里虽没有狼虫虎豹等凶猛的大型食肉动物,但像猴子狐狸兔子之类小型动物却也不少,村里人经常到林子里砍柴采药,动物和人和谐相处,相安无事。 村里有个姓王的小伙子,人称王大胆,忠厚老实,早年父母双亡,因家徒四壁,到了二十大几了仍没讨上老婆。他每天到林子里砍柴采药,把砍到的柴禾和采到的药材挑到二十里开外的阳翟县城去卖,卖了钱买些油盐酱醋米面或包子油馍等,日子倒也凑合。去县城卖柴禾得晒干,若不然柴湿不好卖。王大胆上无父母,下无兄妹,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家里地方又小,晒柴晾药没地方,从林子到家挑柴担药翻岗越岭,上上下下又得好几里路走,又耽误事又不方便,于是他就索性搬到山岗林子里,搭了个窝棚住了下来,吃住晒柴晾药都在林子里。这样他便整天和猴子狐狸等动物为伴,动物看他也不伤害自己,便和他接近起来,看到动物到来,王大胆也乐于它们作伴,不但不伤害这些小动物,还时不时的给它们一些吃的,这样时间一长,也和这些动物处出了感情。尤其是猴子们一见到王大胆就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人们说猴子是最接近人的灵性动物,这在王大胆身上充分体验了出来。
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王大胆在城里卖完柴禾在回窝棚的路上,发现了一个昏倒在大雪中的年轻女人,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于是便把这女人背到他住的窝棚里。 这女人因连饿带冻才昏倒才雪地里,王大胆把她背到所住的窝棚后,熬了粥喂她吃下,又盖上兽皮等让她暖身子,这女人慢慢缓过劲来,原来是个哑巴。哑巴女人对王大胆救命之恩感激不尽,又看他忠厚善良,单身一个人,她也没去处,就自愿留下跟王大胆过。这哑巴女人也是善良之人,对周围动物也爱护有加,王大胆和这哑巴女人也算组成了家庭。王大胆每天把晒干的柴禾和采挖的草药挑到阳翟县城去卖,哑巴女人就在林子里帮他拾柴晒柴,采药看棚,虽然语言不通不能说话,但二人之间相互体贴温暖有加,自得其乐,王大胆心里倒也痛快。(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