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写了一篇公众号文章《没劲没信心没结果,不妨看看这3点》。
首先,这篇文章的缘起是因为感觉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公众号发表文章了。
这种感觉就像跑长跑的时候,你感觉实在跑不动,于是,只能以走的方式前进,但是,你还是担心如果长时间不跑的话,要想再跑起来就难了。
其次,也是阅读了一个牛人文章后的触发。这个牛人在网上的称号叫:核聚。
他曾经以400多分的成绩逆袭成功考进北大,又读完北大的博士,最牛的是他曾经带领过国家运动队,并且在一年时间里,拿到了8块金牌,十多块奖牌。
他的核心思想就是:思维编程。以我目前理解的就是他认为每个人要实现自己人生的核聚变化,首先是要从认知上打磨自己的思维模型,实现思维体系化就像编程一样,具有自动化、可复制,以及高效化。
比如说,他认为人应该一定要有一次成功的经验,这样你做其他的事情才会有更多的迁移的感觉。也可以说,你要像练射箭的人一样,找到那射中十环的感觉,即使达不到十环,也应该找到你当前状态最好状态的感觉,然后,把这种感觉固化下来,记住这种感觉,那么,后面你基本就可以稳定的达到这种感觉了。
这让我很有感触,就像这两年,我因为有了持续锻炼,减掉自己的啤酒肚之后,这种成就感让我觉得让我去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底气的,持续做事情的自律性也越来越高。
它还让我想到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写小说时就是这样,每天早上4点起床,然后就写4页纸,每页纸大概就是400字左右。这个方法目前我也在用,感觉很好,关键是一直这么做下去。
再比如说,他讲到了模仿的重要性,他说日本有一个数学家最开始学高数他是完全看不懂的,那怎么办?这个人看不懂,他就把书抄一遍,直到弄懂,凭着这样一种精神他成了一个数学家。这个方法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成为了书呆子,但它确实是最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大量的模仿牛人!
其实运动员就是这样练出来的,你看乒乓球队那些人练球就知道,高手都是喂球喂出来的(因为我有这方面的经历),你再看有一次电视采访跳水冠军胡佳:你知道决定你成绩的时候是什么?他说就是起跳那一瞬间的1.7秒。听完你是否会很惊讶,后来胡佳分析了这个过程。这些其实都是讲刻意练习模仿的作用。
可能于写作有点扯远了,但是我理解的是什么呢?就是说你必须像那些优秀运动员一样,把你写作的过程拆解成一个个步骤,比如说如何起标题,如何开头,如何引入话题,如何讲故事,如何组织语言等等,这些东西,也许别人都会总结了,你也看了不少,但是,如果你自己不在你实际的写作过程中用起来,那实际上那些东西跟你还是没半毛钱关系的,就是说你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写一遍。
写到这,我感觉核聚这一套思维编程的方法论很有意思,虽然他现在有一个小密圈的课,但我暂时还是可以的想付费加入,因为思维很多本质上是相通的,你必须先掌握一些你熟练的东西,再去拓展自己的思维体系。更多关注可以关注他的公众号:核聚。
其实我发现牛人之所以牛,并不是他表面有多风光,而是看他背后付出了多少。就像我今天4点醒来,发现他已经在3点50发布了他的公众号文章了,并且我试着给他留言,不久留言就精选了。我不知道他的作息习惯,但能在3-4点还没睡觉的人,其勤奋肯定是不假的。
说了这么多核聚的一些思想,主要是说看了他的文章给我昨天写作的启发,就是你必须思考自己的思考,然后把它记住,这也就是元认知能力。
在写作的过程中,有这么一些事,我觉得有必要记录起来:
1. 如果你想一篇让别人看的文章,那么,你现在要做的就是立马开始动手写,不管你写的是什么东西,先写出来,然后你会发现,洋洋洒洒写了很多,这时候你心里就有底了,这里面总有你想表达的东西。这也许是真正文章的开始。
2. 你会发现你写了很多东西,但仔细一看,哇,原来有很多是废话,别人讲过的话,这个时候你必须要舍得去删除,评判的标准是,在心里想一遍:这个东西别人知道吗?作为一个有一定写作量的人来说,越到后面,越要舍得删除一些自己的文字。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宝贝,你必须优中选优。
3. 积累的重要性。在写的过程中,你必须把自己当作一个创作者。那么,这个时候一方面你不能老是用别人怎么说来表达你的意思,那成了抄袭,另一方面你也不能总是用自己的大白话,因为那实在太干了,别人读起来没意思。
所以,你会发现写作平时积累素材有多么重要了。比如说这个故事怎么讲,比如说那样的场景怎么描写才更逼真,明明那样的金句自己知道,可是自己就是说不出来,等等这些问题。
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不断修炼的事。
最后就是文章写完后,自己一定要多读几遍,尽量不要出现错别字。
好了,今天就写这么多吧,一小时多一点点时间了,再写就会把自己今天的脑力榨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