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70后的小朋友们童年的玩耍记忆差不多都是从玩泥巴开始的哈。这个泥巴不是现在孩子们玩的五颜六色的橡皮泥,而是路边或田野里的天然泥土。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玩泥巴么,取材是关键。人分三六九等,泥巴和泥巴也是不一样的:下等泥巴含沙砾比较多,甚至夹杂着小石块,捏起来扎手且不易定型,表面很难抹平,那些黄色泥巴多属此类;中等泥巴杂质较少,容易成型,但缺点是含水量较多,干了以后容易开裂;上等泥巴质地非常的细腻,泛棕红色,粘性较强,捏上去手感极佳,像捏面团一样,捏出来的东西表面可以非常光滑。这种上等泥巴我们称之为"泥鳅泥巴"。
真正的泥鳅泥巴是极少见的。我只记得在一处有。
我小时候家住在涪陵地区医院里面,幼儿园在医院外面。在上下幼儿园的路上,从医院的大门连接到大公路的是一条不宽的,没有硬化的土路。这条土路靠近大路的地方边上有一幢老旧的房子,那房子下面有条暗河,暗河的流水声音很大,整天哄哄的沉闷轰鸣着,还有阴冷的湿气从房子下的开口处往外冒。夏天站在这外面倒是非常的凉快,就是怕万一掉到暗河里去咋整。这房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的老桑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老桑树的桑椹极甜,我们常捡石头往树上扔,砸下桑椹来捡了吃。这桑椹掉落的地方下面的泥土就是正宗的泥鳅泥巴。
老桑树下的泥鳅泥巴最好的取用时机是待下了雨,泥土充分湿润后。如果有大卡车从老桑树下驶过,碾出深深的车辙来,这时从车辙沟里的侧面能看出来,上层的泥巴是暗灰色,有些稀,下层的是挖取颜色鲜红的部分便是正宗的泥鳅泥巴了,伸手挖之既可。
挖来的泥巴便可以发挥想像随心所欲的捏了,人、猪、葫芦、坦克、卡车、船、飞机…捏什么都行。我捏得最多的大概就是是葫芦了,因为捏这个基本上是最简单的——除了砖——而且还稍微有点可欣赏性。
捏葫芦时,把一团正宗的泥鳅泥巴捏成两个连一起的圆球,一个稍微大一点的,一个稍微小一点的,用两手握着葫芦转着圈的捏圆,再把小一点的那个顶上捏个葫芦嘴出来,把葫芦嘴用姆指肚压平,一个葫芦就成型了。
但只是捏成型还并不算完工,这只是个泥坯。捏完后我们一般还要找个空旷的地方,先去木工房弄点刨木花儿,再去找些树枝或是去别人家的柴房偷些柴火来,然后用刨木花儿引火点着柴火,升起一堆火来,接着把捏好的泥塑放在边上烤制。
这时泥鳅泥巴的特质又显现出来了,烤着烤着,它会发出一股特别的烧烤泥土的香味,这味道从鼻子一路进到肺里,带着湿气,香香的,暖暖的,非常好闻。而且泥鳅泥巴捏的东西不怕火烤,不像普通泥巴一烤就容易裂开。等烤干了,我们的泥塑就彻底定型。泥鳅泥巴定型后非常坚硬,从不高的地方摔下去也一般不会摔坏的。
上面说的是正常玩泥巴的事,我还记得有人搞恶作剧,拿泥巴捏了个方块,上面撒些白糖,去骗小小孩说是这巧克力,那小小孩居然真的咬了一口。
现在,小孩子都不玩泥巴而玩橡皮泥了,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确实是卫生了许多,没再听说哪家小孩还长蛔虫的——不过也没有我们那时驱蛔虫的宝塔糖吃咯,哈哈。而且也少了自己去选材取材、烧制成品的工序步骤和乐趣,这样好还是不好呢?也许一时一事,存在即是合理吧,每一代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