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的天气不错,太阳很红,南风凉爽,很适合晒麦子。
上午,我们进了一趟城,十一点回到家时,我们的小胡同里几乎成了一条金光大道,家家户户门前都晒上了麦子。
中午,除了火辣辣的太阳和满地麦子在彼此对峙,我们都在闷热的屋子里午休。偶尔注意一下外面的情况,看看麦子和太阳谁把谁比下去了。这样一直持续到下午四五点,胡同里的邻居们都活动起来了。家家户户,大大小小,簸箕、铲子、笤帚、编织袋、手推车等各种工具一起上阵,刷刷声,呲呲声,哗哗声,此起彼伏的收麦子交响曲开始轰轰烈烈地上演。
我家的麦子晒了两处。一处是大半个院子;另一处是我家大门口,具体区域则是,从我家左邻的右门边的路面开始,经过我家大门口,一直到右舍的左门边,大约十五米长。这勉勉强强的两个场所硬是把昨天收割回来那十来袋儿比较湿胀的麦子晒下了。
有道是,晒麦子容易收麦子难。晒麦子只要往地上一撒,用摊麦子的木头耙子摊匀,中间再定时用耙子翻摊两次,其余的就都交给太阳公公了。可收麦子就不容易了。首先得把散开的麦子拢做一堆。做这项工作,以前都是先用簸箕拢,拢薄了以后,再用笤帚或者扫帚扫。现在社会进步了,有很多专门供收麦子用的小农具,我记得去年我们好像用的是一根木柄前连接着一块长方形木板的简易推具,今年则换成了一柄红色的方头塑料锨,它的特殊之处是锨的 “舌头”很薄,几乎可以和水泥地板无缝对接,这样拢起麦子就省力多了。这项工作由我和我爸交替着做。
我爸用塑料锨铲的时候,我就跟在他身后用笤帚扫。我铲的时候,我爸就扫。无需刻意分工,我们配合默契。等麦堆耸起来时,我们都停下。我拿袋子张口,我爸则用那个硕大的塑料锨一铲子一铲子往袋子里装。一袋子装满,我捡一条绳子递给我爸,他系口,我则继续拢麦子。
我爸系好一袋麦子,他喊一声“成儿”,我的侄儿便应声而到,这小家伙推着比他还高的简易手推车出现在麦袋前。我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教侄儿拉麦子,又鼓励他用劲儿,这爷孙俩的举动马上吸引来同样在收麦子的邻居们的打趣声,继而便是一阵阵笑声在空中回荡。侄儿虽然瘦小,手推车毕竟省力,只要把麦子压上车子,拉回去就容易多了。大门口的一大摊麦子,居然大都是这个小家伙运回去的呢。
收麦子的难,除了累,时间漫长,而且还很脏。扫麦子时,不可避免要扫起很多灰尘,再加上麦子里混杂的麦皮,风一吹便刮得到处都是,有时甚至像又经历了一次割麦子的情景一般。
我发现,收麦子的过程特别能熬人,也就是说,你在拢麦子、扫麦子、装麦子、运麦子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有耐心,哪一个环节都不能着急,一着急就会出岔子。比如扫麦子,你想扫快一点,把笤帚刷刷地前后摆动,这样你不但扫不快,还会把先前扫过去的又带回来,只有稳稳地压着往前推,才能扫一笤帚便有一笤帚的功效。再比如装麦子,也只能慢慢来,一快便要撒出来,反倒影响了速度。
从大约四点半开始,到差不多六点,我们才把院外院里的麦子都装好。数一数今年的收成,百斤容量的编织袋一共三十袋,不好不坏吧。我妈说,也不错了,自从种上麦子几乎没有去看过人家,现在能收回这么多,蛮可以。
知足常乐,今年的夏收只用了两天,就被我们搞定了。其实,心平气和地去看待所有的事情,生活真的蛮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