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发愤的草莓
以前曾有个boss,人称“夜郎神”。
一直不知此雅号的来源。直到有次夜里,我的手机响了。
一接听,正是这位boss。
迷糊中,听电话那头说,他的上级刚布置了一个什么什么任务,然后这一摊活他决定由我来负责,等于说这事交给我。
挂了电话,我抬头一看时间,时针指的是半夜12点。哦,“夜郎神”是这么来的。
那时候,我在想,说这事很急吧,也不会,只不过是他的上级刚刚布置给他的,难道第二天上班他再告诉我们不可以?或者发个微信也好,非要一阵手机铃声来震撼一下。
但后来,我总算知道了这位boss为什么会这样。
他在管理事务时,压根没有“收集箱”。
所以他在接到他的上级突然给的一堆工作时,心里焦虑得慌,特别是晚上临时接任务,这事盘旋在心里,睡又睡不着,得赶紧找个下属把这事安排掉,于是拨通我们的电话,三两句把工作分配下去。我能想象,他布置完在任务后舒心了,蒙头睡个安稳觉。
还好,我有个“收集箱,半夜接到这种电话,直接把事丢进去,继续睡我的觉。不急的事,第二天再说咯。
嗯,有个“收集箱”真的是棒棒的。
一、“收集箱”是什么玩意
我们每天都被会无数的事情,任务直接冲击,大脑对此产生的想法和念头更是层出不穷。
这本是好事。
可惜大脑偏偏不是一个短期记忆的好工具,它在这方面的内存只能装5加减2左右的个数。
如果海量内容如瀑布飞流而下,直接冲击这个大脑短期记忆的内存——
第一种可能是,你会焦虑。
大脑会像手机同时打开太多软件一样卡死,你开始抓狂,不知从哪一件先下手,于是只能当下来什么事,就直接开干,无法分出哪件才是当下应当先解决的。
第二种可能是,你会遗憾。
大脑承受不了这么多信息,会在不告诉你的情况下,悄悄地丢掉一些想法和念头,这些被丢掉的内容中,有的还相当重要,比如给男朋友或女朋友庆祝生日,有时真不是你故意忘,只是忙起来的时候错过,造成了这么严重的后果。
所以,需要给大脑造一个缓冲池,让那些倾泻而下的想法和念头,减少直接冲击的力度,不让大脑太受伤。
而“收集箱”正起到一个缓冲池的作用。
它的出现,正是基于大脑的会不当回事、会忘记了、会不靠谱等等不完美性。它能把那些突如其来的待办事项、信息、想法、念头、点子等等先放进箱子里,再等待后期再一件件妥当地拿出来的处理。
这样,即使事情多起来,你也不会乱成一团麻。
二、什么样“收集箱”让你忙而不乱
“收集箱”说起来是个箱子,这只是一个形象的表述,你不可能整天背个箱子在身上。
实际上它是一个实体的本子,或者是一个软件,或者是其它可以用来记录的载体。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收集箱”,要符合3大要点,才能让你忙而不乱。
第一点,统一入口。
有条件的情况下,“收集箱”一个就够了,这也是你的行动孵化器入口。
对于行动管理的“收集箱”,要么就统一一个本子,要么就统一一个软件,别这边一个本子,那边一个软件,或者是这边有一个软件,那边有另一个软件。当然,如果是因为单位要求工作必须单独一个任务管理软件,那没办法。
如果你的入口太多,比如想起一件事就记一张纸片,头脑闪现另一个念头又记在本子上,过一段时间,东一片西一片,散落得到处都是,要的时候不知道去哪里找它们,那么,依然没办法把这些事务管理好。
第二点,快速启用。
很多人也有“收集箱”,但是要打开这个“箱子”的前置动作很繁琐,那么也是不管用的。
比如你的“收集箱”是一个极其漂亮的厚重的本子,每次要记一件的想做的事时,要先拉开你的挎包拉链,从众多的物品中抽出这本漂亮本子,翻开到相应的页面,也抽出一支笔,打开笔盖,才能把这件事记起来。
试问,经过了这么多动作之后,你还能想起刚才要记录的事情是什么吗?
而打开“箱子”的前置动作太繁琐,你有时候怕麻烦,以为大脑不会忘的,所以干脆不记录下来,贪图省事。
真相是,收集不完全的后果很严重。
这件没记录下来的事,会一直隐隐约约地困扰着你;当你手里正做着一件事,心里仍然不由自主地想着它,心神不宁——因为潜意识里总是怕忘掉了,所以无法全身心专注手头之事。
当你长久地觉得怕麻烦,而不及时记录下来时,就会让“有事先放收集箱”这个习惯渐渐地淡化,流于形式,扰乱你的整个行动管理系统。
第三点,流转便利。
“收集箱”毕竟是一个暂存地,杂乱无章,正是此地不宜久留,一定需要你抽出时间对这里的内容进行下一步的处理,这里才不会塞得太满。
比方说,是确切某一天的任务,就放到那一天的日程当中去;没有确切时间,只要有空才能办的闲杂事,又放到尽快去办的位置去,等等。
如果你的“收集箱”内容孵化成行动之后,能够迅速而便利地流转到相应的位置,那么,你会很容易找到它们,轻松把它们搞定。
在这点上,仅仅依靠手写而形成的“收集箱”略逊一筹。因为你对它们处理时,得打勾或划掉,再重新找张纸抄出其中一部分,再加上写得字比较潦草,要执行任务前,光是认字都费功夫,很容易造成任务拖延**。所以,专业行动管理软件在这方面会有明显的优势。
三、用好“收集箱”的秘笈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才恍然知道原来自己是有“收集箱”的,只是以前没有意识到它是这种功能。
“收集箱”真的简而不凡:简是简单,不就是把想做的事记下来,好像太普通不过了;不凡是不平凡,看似简单,但作用大大得很,而且很多人并没有把它用好,用到极致。
最常见的是,本该收进“收集箱”的对象,没有及时地收起来。这是致命伤。
是不懂吗?不是的,是压根不知道要收集。
不知道这些需要收集的对象会在哪里出现,而当这些需要收集的对象出现时,当事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
比方说,好朋友在微信上提到下月一起去看电影吧,你高兴地回答:一定一定。然后却没有把这个承诺放进“收集箱”。
比方说,你在一篇文章里看到理财要有“四个篮子”的做法特别赞,心想:我也要试试。然后却没有把这事放进“收集箱”。
比方说,看到线下沙龙的活动预告,觉得蛮有意思,想过确认当天有空再去报名。然后却没有把这想法放进“收集箱”。
当你忙起来,这些没放进“收集箱”的可能都错过了,于是心里会隐隐地内疚,甚至不时地责怪自己行动力不够,执行力不强。
这本质上哪里是行动力,执行力的问题,分明是没用好“收集箱”嘛!
而那些可以放进“收集箱”的内容,直接来源是大脑的触动,间接来源可以是源于一次谈话,源于一篇文章,源于一个场景等等。
所以,要用好“收集箱”,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变成一个24小时开启的雷达,不错过可以收集起来的信息、想法、念头、待办事项等等。
当然,有一个好用的“收集箱”仅仅是开始,后续还有其它的环节的配合,才能让行动管理系统润滑顺畅。
还有人问:那这么整,什么事都要靠一个“收集箱”先记录着,那大脑不是越来越差,记不了东西了吗?
拜托,大脑本身就不是专门用来记忆的,它是更多应该用来帮助我们进行创造的。
让大脑腾出空间来,它才能自由地,充分地发散思维,才不会辜负了这个美好的存在,才不会辜负了这个造物主的奇妙恩赐。
这就是你与我都需要”收集箱“的原因。
原创 | 发愤的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