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年没有和老爸、老妈、大哥一起过七月半了,也就是俗称的中元节。这个暑假刚好排出时间带着孩子们在老家和家人一起过个节。
我们的寨子过节是在农历七月十三这一天,头一天下午或者当天一大早,种有水稻的人家几乎都会在稻田间忙碌。因为要在水田里整理出一两条临时小水渠放掉部分水、以便于把田鱼引到水渠里方便捉。
有力气的男人多半是下田的,大一些的孩子也有钻到稻田里去凑热闹的,女人则带着稍小的孩子站在田埂上看水稻一点一点被拨开、一条小小的沟呈现出来。
待到水引得差不多能让鱼都游到水渠里来,就会看到大家拿着桶,在收拾好的沟渠里跟那一条条滑溜溜的鱼斗智斗勇。鱼为了挣脱抓捕拍打水的声音、上下田里人们交谈的话语声、孩子们的笑声及叫声……安静的村庄也在整片田野的热闹中活跃起来,这股子热闹劲差不多要持续小半天。
十三中午都还不太能感觉到节日的氛围,多数人家都在筹备晚上的一桌鱼宴。玉荷菜似乎是针对七月半的鱼汤里才用的配菜,因为平日煮鱼没见谁家用,菜场也很少人卖,只有这天所以相亲谁家地头有,都习惯性地这家分一把、那家云一捆的,小城的菜场也会一排排都在卖它;还有现摘的花椒也是必不可少的增味料,不是家家户户都种,但是貌似哪家都不会少,这就是住在密集的村子里的好处。
待到日落时候,你要是穿过寨子,总能闻见一股股浓浓的鱼香。我对冷水鱼、酸汤鱼、糖醋鱼......都不是特别喜欢,尤其对妈妈柴火灶上蒸出来的那一口鲜鱼情有独钟,几十年都不曾变过。其实调味料很少,就是往清理干净的鱼肚子里放上几片生姜、几瓣略微拍开的大蒜和一点当年的猪油,再撒点盐就行,说着简单,可是我从来没有做出过老妈弄出来的味道。
在我看来,晚饭过后才是节日最隆重的环节,那就是为已经亡故的亲人燃香和烧纸。
在这个进入秋季、天气渐冷的时节,以表达对他们的惦念、追思,祈愿他们在他方世界富足丰裕,同时求得对在世亲人的护佑。这一晚烧的香纸比整个年头其他节日烧的加起来都要多得多。
虽然都是在各自家的院子里,但还是能在朦胧的月光下看到一些隐约升腾的烟。除此之外,家里有小孩的还要院坝四围插上点燃的香,我们土话管那叫露水香,意在将院子照亮让已故的亲人更好地找到子孙后代家的住所。家里有几个小孩还要准备几个小南瓜或者茄子,插在一根可以手握的木棍上,并将点燃的香插满整个瓜果,也叫香瓜。现在孩子的香瓜多半就那么放在院子里,我们小时候那可都是扛着满村子跑,村子的晒谷场、田间地头、大路巷子……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那群野孩子到不了的,跑着、舞着,比谁的香瓜大、比谁的香瓜上面香插得多、插得美。一个七月半,一小会功夫下来手上、腿上没少有香烫的疤,衣服、裤子也没少烧出窟窿来,但是那份快乐亦如那随着我们的步伐摇曳的星火数也数不清,就算让现在的孩子拿上兜两圈,那也是比拟不了、体会不来的,更是文字没法准确表达的。
随着夜深下来,看着余火在眼前燃尽,七月半才算完整过完。
丝毫没有睡意,坐在顶楼的花园旁边,皎洁的月光撒下来,听着田野里传来的各种虫鸣,再加上偶尔夹杂的狗叫,才觉得这是在任何别处都找不到的舒适、安逸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