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洛·梅 作品《焦虑的意义》→《人的自我寻求》→《存在: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的新方向》→《存在心理学》→《心理学与人类困境》→《存在心理治疗》→《梦与象征:人的潜意识语言》→《宗教与文学中的象征》→《爱与意志》→《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祈望神话》→《存在之发现:存在心理学著作》→《保卢斯:友谊的回忆》→《作为精神导师的保卢斯·蒂利希》→《保卢斯:导师的特征》→《美国政治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政治与纯真:人本主义的争论》→《我对美的追求》→《存在心理学:一种整合的临床观》。
人无法生活在空虚的状态之中:如果他不是朝着某种东西发展,他绝不会仅仅是停留在原处;这种被一只的潜能会转变为病态与绝望,并且最终会转变为破坏性活动。空虚的体验通常来自于人们的感觉,他们感觉到对自己的生活以及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无力做出任何有效的事情。
内在的空虚是一个人长期积聚的对自己的特定信念的结果,即他坚信自己无法成为一个实体来指导他自己的生活,来改变他人对他的态度,或有效地影响周围的世界。因此,他就产生了深刻的绝望感和无效感,而这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都有的感觉。而且既然他所想的和所感受的都没有什么现实的意义,于是他很快就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焦虑是我们作为一个自我的力量,与另一方威胁要消灭我们作自我的存在这种危险之间的战争的证据。这种威胁取得的胜利越多,那么我们的自我意识就放弃得越多,就越被消减,越被包围。但是我们作为自我的力量取得的胜利越多——也就是说,我们保持对自我和周围客观世界的意识的能力越强——我们被威胁征服得救越少。有许许多多的人都不是根据行动本身,而是根据该行动被接受的程度来判断其行动的价值的。这就好像是一个人总是不得不推迟作出他自己的判断,直到他看到观众的反应。那个被动的、对其或为其作出该行动的人,而不是正在作出该行动的人,有力量使得这一行动变得有效或无效。因此,我们倾向于成为生活中的表演者,而不是作为自我来生活和作出行动的人。凭借他审视自己生活的能力,人能够超越决定他的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强, 就越能从其父辈们那里获得智慧并将其转化他 的东西。那些被传统力量所征服,无法在传统面前立足并因此投降、切断自己与它的联系或起而反抗的人,从其自己的个人同一性这种意义上说,是软弱的人。一个人越是深刻地挖掘他自己的体验,他的反应和成果就会越具独创性。一个人越能够有意识地指导自己的生活,他在使用时间时就越能够获得建设性的利益。这种意识越强、越深刻,个人自由选择的范围就越广,人的意志和决定就越具有创造性和责任感,人对自己命运的控制能力就越强。但是,他越顺从,越不自由,越是被迫地工作,那么他就越会被量的时间所支配。成了时间的奴仆,听命于他人,不能自由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未来。每天做了多少工作或每天钉了多少颗钉子,他感觉的好坏取决于那天是星期一(一周工作的开始),还是星期五(一周工作的结束)。当回忆这段时光时,只记得只言片语,仿佛每天都是一样的。———人应该由思考来指导生活,而不应该由性格来指导生活。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他最高品质的根源。它构成了人类区分“我”与世界这种能力的基础。它给予了人类留出时间的能力,这仅仅是一种超脱于当期,想象昨天或后天的自己的能力。如果“自我”仍然主要是对周围社会环境的反映,那么它就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可靠的自我。在我们这个特定的世界中,顺从是自我最大的破坏者——在我们的社会中,符合该“模式”倾向于被接受为是一种规范,而被“大家喜欢”被说成是获得救助的入场卷——我们需要强调的不仅仅是这一公认的事实,即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创造的,而且还要强调我们有体验、创造自己的能力。如果任何一个有机体不能实现它的潜能,那它就会患病,就像如果你从不走路,你的双腿就会萎缩一样。但是,你将要失去的不仅仅是双腿的力量。你的血液流动、心跳以及整个集体都会变得更加虚弱。同样,如果人类不能够实现他作为一个人的潜能,那么他也会在那个程度上变得枯竭和生病。“活力是永恒的快乐;有欲望但却没有行动的人,必然会滋生恶疾”。
“倾听身体”以决定何时工作以及何时休息。令人惊异的是,对于用耳朵来倾听身体所说内容的敏感个人来说,他可以得到更多关于生活的暗示、指导和直觉。与整个身体的反应相一致以及与自己和世界及周围他人的情感关系的感觉相一致,就是踏上了一条健康之途,这种健康是不会周期性地崩溃的。
一个人越具有自我意识,他就会越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