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友好,今天我们继续共读“编剧的圣经”《故事》这本书,建议大家阅读第八章到第十九章,从205页到486页。
上一篇,我们说过,鸿沟是故事的材质,是生产故事的原材料,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理解故事。
这一篇,我们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看故事是什么样的,讨论一下故事的要义。
1
上一篇,我们在解释鸿沟概念时说过,人物因为主观欲望而采取行动,引发了客观世界的阻力。
那么,人物行动的最初动力是什么呢?或者,也可以这么问,是什么激起人物的主观欲望呢?
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爱上了一个女神,可女神说:“想追求我,你有车么?你有房么?”
你一听这话,开始拼命挣钱,希望早点儿买车买房,以博得女神的青睐。显然,女神的话激励了你,成为你努力的动力。
《故事》这本书中,把这种打破人物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逼着人物采取行动的事件,叫做激励事件。
激励事件是人物行动的最初动力。比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有身份有地位有产业,还是京城户口,他肯定是不想上梁山的。
但高衙内调戏林娘子这件事儿,打破了他生活的平衡,逼得他一步一步上了梁山。
在有些故事中,伏笔和分晓共同构成了激励事件。我们先解释一下伏笔和分晓这两个词。伏笔,是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分晓,是伏笔被揭开。
比如《大白鲨》这部电影中,鲨鱼在海边咬死人了,这是伏笔;警长发现了鲨鱼咬人,这是分晓。
鲨鱼咬人,警长发现鲨鱼咬人,共同构成了激励事件,激发了警长杀死鲨鱼的行动。这种由伏笔和分晓共同构成的激励事件,在推理小说中尤为常见。
通常套路是,死人了,侦探发现死人了,开始行动寻找凶手。
那么,对我们观众来说,激励事件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一旦我们找出了激励事件,我们就能对故事发展有个大概的预期。我们会想,这下人物彻底陷入麻烦了,他会怎么办呢?
其次,我们还会在激励事件基础上,对故事高潮有个大概的构想。比如,《大白鲨》中,警长最终肯定要去找鲨鱼玩命,可他能行么?
2
在故事中,一旦激励事件发生了,恢复平衡的欲望将驱使人物对抗各种阻力,经过发展和高潮阶段,一路狂奔,直到故事的结局。
欲望连接着激励事件和故事结局,构成了故事的脊椎。
说到这儿,我们需要区分人物的自觉欲望和不自觉欲望。自觉欲望是人物能够察觉,并主动去追求的欲望。
不自觉欲望是藏在人物潜意识中,人物没有察觉,但对人物行为有着深刻影响的欲望。
如果人物只有自觉欲望,那么自觉欲望毫无争议地将成为故事的脊椎。比如《007》系列。任何一部007电影,詹姆斯·邦德要做的都是消灭反派,拯救世界。
他没有不自觉的欲望,所以这种类型的电影通常都浅显易懂。
如果人物有不自觉欲望,那不自觉欲望就会成为故事的脊椎。这时,理解故事就有了那么一点儿难度。
人物看似在一个自觉欲望的驱使下行动,但他行动的真正动力,却是不自觉欲望。
比如,在《雨人》这部电影中,主人公查理为了金钱利益,把继承父亲遗产的自闭症哥哥雷蒙私自带出疗养院,并利用雷蒙超强的记忆力赌博赚钱。
很明显,金钱是查理的自觉欲望,这个欲望似乎在驱动着故事。
可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查理还有个不自觉欲望,那就是对亲情的渴求。因为查理从小和父亲闹翻,离家出走,严重缺乏亲情之爱。
查理带着雷蒙离开疗养院后,对亲情的渴求这个不自觉欲望开始主导查理的行动,他开始耐心细致地照顾雷蒙。
在这个过程中,查理找回了手足之情,还重新认知了一直被误解的父爱。故事结局时,查理失去了雷蒙的监护权和金钱利益,却找回了亲情。
3
了解了激励事件和故事脊椎,我们就可以用下面这句话给故事一个宏观层面上的总结:
一个事件打破了人物生活的平衡,在他内心激发了一个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欲望。人物想恢复平衡,于是走上追寻欲望的求索之路,这一路上,他必须与各种阻力相抗衡,最终能达到欲望,或者不能达到欲望。
这就是故事的要义。古今中外,所有类型的故事都可以套入其中,无一例外。
就像《故事》这本书本身一样,所有光怪陆离、形式各异的电影、小说,都是建立在一些最基本的要素的基础上,千变万化,不离其宗。读懂《故事》,你就掌握了故事的真谛。
所以,还等什么呢?
本文首发有书智库共读
欢迎在留言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