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课程中,做了CPI的测试,测试结果里,我人际属性里的活跃性和乐群性分数是很低的,分别是0.5分和1.7分,也就是说我在人群中是比较沉默,不喜欢主动去与别人交流,不喜欢成为焦点,比较享受一个人独处,从我日常的表现来看,确实是比较吻合的,我在群里的发言极少,基本上是属于潜水或默默关注的一类人,很少会去主动发言互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极少会去主动约朋友一起出去聚会,除非有明确的事情或问题想解决。
回想起前几年,自己运营社群创新社区,组织独董会、读书会,那时是活跃在社群里,与人玩,为何这两年自己改变不少,反而更享受一个人独处呢?
再看看自己的高分项,好奇性9.8分,抱负性9.6分,责任性9.4分,也就是说我喜欢去探索新的领域,喜欢学习新的东西,对自己有非常高的期望,有强烈的事业心,同时一旦我所承诺的事情,我都会不折不扣全力以赴的去完成它,把它做好。
瞬间我明白了一些,向外实践那么多年,这两年我开始向内求了,以往看似人际关系很活跃的我,主要还是受好奇性、抱负性和责任性的驱动,当体验学习过这些社群运营和活动后,也许发现了自己的原动力不足,进而转向了自己的价值思考,开始想要去探寻自己,探寻本质和真理。
从前年开始,我就陆续退出了大部分群,大部分时间关闭朋友圈,专注自己内在能量的建设,育儿、学习、运动、冥想,整个状态相对是比较好的,尤其在专注力上的提升,进步不少。
但是学着学着,我发现自己进入了新一轮的迷茫期,在学习方向上、学习方法上、个人的终极事业目标上开始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想法,当我自己解决不了时,我又开始把注意力向外去拓展了,因此寻寻觅觅机缘巧合,碰上了曾老师和徐老师,他们开启了我新一轮的思考与成长,有精神的榜样力量,有实用的工具,更有无限的鼓励。
昨晚曾老师的直播主题是从跟自己玩到跟他人玩,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循环反复相互赋能的一个过程,按徐老师所讲的六步逻辑引领法去思考,当你清晰地明白自己的愿景、角色、信念是什么的时候,无论跟自己玩还是跟他人玩,你都会慢慢知道要怎么玩,如何玩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