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30岁,立志学做“圣人”。他的方法是写日记,在日记中对道“圣人”的标准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
然而,圣人的标准实在是太超绝了。它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人性的搏杀。有时可以说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用现在的话说,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因此,坚持下来很难。但曾国藩却坚持下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听从高人的建议,引入了外部监督机制。
曾国藩的日记不长,每日大概一二百字。写完后,他就送给朋友们传阅,每个人在下面作点评。这样他的朋友圈都知道他在干什么,并在周围的小环境中形成了对他的一种监督机制。
譬如说,他的日志中写道“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之”。朋友们看到后,就知道曾国藩在戒烟。如果他还在朋友面前吃烟的话,那他岂不是口是心非之人。
外力远远大于内地。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成。曾国藩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外部监督这个杀手锏,有效地推动了自己在学圣道路上前行。
这种外部的监督比内部的自我监督更有效。俗话说的“逢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也正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