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一个在一起有五年感情的人,和一个仅相识三个月但相知相爱的人,你到底娶谁?
我说的不是我,而是我的一位网友Eric。
而且我最后给他的答案,估计要让很多人失望了——跟你认为相知相爱的人结婚吧。
Eric的女朋友,陪他度过了他最穷困、最艰辛的五年时光,在身后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如今他已经是一家小玩具公司的老板了。这一路走来,有深厚的恩情和亲情,遗憾的是,丢了爱情。
记得在小学语文书里,讲过一个故事叫做《吃水不忘挖井人》,它想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饮水思源,不要忘了为你创造成果的人。而且在我们的爱情观里,那种患难见真情的故事,也尤其写实。
但是,故事终究只是故事,当你发现跟你在一起的那个人,给你的感受就像你妈、你姐姐、你老师一样,你还敢娶吗?
Eric就是这样。他是个有主见的男人,只因家境贫穷,缺乏自信。他的女朋友,家境小康富裕,硕士学历,也是个有头脑有主见的女人。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后,起初各有各的梦想,但后来女方先妥协了,全力支持Eric去做玩具事业的梦想,给予他资金、技术和生活照料的全面支持。
但公司经营起来后,两人由于思想和认知水平不同,常有意见不合。后来Eric妥协了,公司所有重大决策全由他女朋友来决定,他成了个挂名老板和执行者。用他的原话来说:“五年了,她就像我老师和我妈,指导我、照顾我;可我觉得,我就像一个被包养的男人。”
再看那个与他相识只有三个月的女人,单亲家庭出身,学历一般,是个很缺爱的女孩。她温柔、笨拙、没主见,欣赏Eric,也爱上了Eric。Eric照顾着她,且在照顾她的时候,自己也收获了更多的成就感。就这样,两人一拍即合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段感情出现了转折呢?是利益冲突?是性格不合?是小三搅局?还是男主变心?
其实背后的答案,不是专属于他们的,而是跟每一段恋情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 交往关系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
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深具影响力的理论,叫做“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该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由“自我利益”来推动的,人们通过相互的付出和索取,来实现利益交换的双赢。在关系里头,所有人都各取所需,包括爱情。
Eric他需要什么呢?他的缺陷是,由于缺乏认可、控制欲无法满足,导致价值感低。而他渴望需要的爱情关系,是一个认可他、听他话的女人。这些都是她女朋友给予不了他的,或者需要洗心革面地改变自己,才能给予他的。
正好,那个缺爱的女孩渴望需要的,就是被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能付出的就是听话服从和认可。于是,两人能形成互补关系,各取所需。
我们每个人对爱情并不陌生,也很清楚,两个人在一起,不可能只有一方总是付出,或者只有一方总是索取的。没有人会愿意接受这样的爱情,这种交换也自然不会成立。所以,爱情关系无论有多盲目,想要长久地维持下去,一定是寻求平衡,互相施受。
我们仔细观察身边(或者最亲近的父母),你会发现,那些真正能够相守到老的夫妻,表面上看有可能性格不合、时常吵架,男的脾气很臭、女的很“作”,但他们的感情需要却是能形成互补的,比如虐与喜欢被虐、沉闷与话唠、强势与柔弱等等。
外人作为一个旁观者,很容易在两人身上挑出显性缺点,却很少能关注到两人间的隐性需要。我们谈爱情,或许还可以像童话故事般的烂漫和轰烈;但要谈长情,就真的不是盲目的崇拜、无条件的给予和道德的评判。
所以,长久的爱情关系不是仅靠爱来维持,而是靠两人互补的需要和对等的付出。
2. 爱情,需要对自己坦诚
换另一角度看,其实人的需求总在不断地变化。
比如,你过去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渴望着被关爱,而正好遇见了那个关爱你的人,你们自然成了天造地设的一对。但过了一段日子后,你的心智成长了,已经不想被宠成废物了,你希望追求更多的自由和自我价值感。那么,那个人就不一定能满足你的需要了。
就像Eric,与其说他一开始就选错了,不如说,五年前的他们也是相知相爱,各取所需的一对。但五年后,他们两人都各有成长,自然会产生新的需要,会遇见下一个更适合的人。
这种时候,要如何解决呢?大多数人自然会选择分开,尤其是在婚前。另一种方式,就是两人共同作出取舍,愿意为对方做改变和刻意成长。比如,你受不了老公的坏脾气,他是否愿意学习情绪管理,来提升自我呢?你受不了老婆的好逸恶劳,她是否愿意向克勤克俭的人学习,来改变自我呢?这种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只是不容易,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努力。
我们早就不是活在盲婚哑嫁的旧社会,现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了更好的教育基础,懂得尊重他人、爱惜自己、自由恋爱。你想为自己着想,就要对自己坦诚;你对自己坦诚,就是对她人的负责。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可以付出多少,就是最重要的前提。
同时也要明白,人终究是会变的,包括你自己。你不需要担心彼此变了以后怎么办,重要的是你们是否愿意一起改变。
这世上,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天造地设、命中注定的一对。
只如著名诗人纪伯伦所说,爱得深、爱得早,不如爱得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