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作家可以一直写下去呢?是什么样的内驱动力造就了这一切?
也许破译了这个密码,我就能够走上固定输出的道路。
至于成为作家,现在还不敢想。
1
当我开始去了解作家们,我发现这样的疑问原来不仅仅存在于我这样的小白。作家们其实也会互相打听彼此的工作时间,什么时候开始写作,什么时候停笔休息,用欧茨这个当代最高产女作家的话来说:“他们想了解他是不是和我一样不正常。”
哈,即使升级成了作家,码字者们还是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不自信。
想要写出点什么打动人的东西,你肯定首先需要感受到些东西。有人是为了表达自我,有人是为了变得独特,有些人求利,有些人求爽。
村上春树曾经在《1973年的弹子球》里面对写作的思考,大概就是我目前找到的、最能够展现我内心对写作这件事看法的一段话:
“一个人活得久了,总会主动被动接受许多东西,得出许多感慨,这是入口。敏感的心灵就在生活的泥淖里陷得深些,粗砺的心灵就陷得浅些;悲观的心灵就得出人生是徒劳的结论,乐观的心灵总相信我们终会前进。
倘若只有一个入口,各色事物只有涌进而没有排泄的通道,总有一天大脑会炸掉。所以才会有倾诉,不能向亲近的人倾诉就向陌生人倾诉。这是出口,谁都需要。出口和入口不是双向的,两个人不必同时是对方的出口。”
写作是一个出口,每个人可以在这里迈向不同的方向。
但首先写作是一段旅行,这是一段让你认识自我、丰富自我的一段旅行。你在笔下写下的白纸黑字,其实就是你内心独白的纪录片。在这个拍摄、剪辑的过程中,你不仅能够学会一些摄影技能,还可以不断调整自己、审视自己,然后朝着这个出口前进。
哲学家说,我思故我在。写作会给你踏实的真实,思绪泛洋的快乐,我曾看到某个作家说写作圆满了自己的梦想、金钱和快乐。
对我来说也是。
2
但每个梦想成为作家的人都知道一件事,光有梦想是远远不够的。路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没有一脚的厚茧,走不出十万八千里。作家依赖灵感和才能,但管有天赋的人,最后都死在了半路上。
想把作家变成一生的事业,最后拼的都是体力。
或者说坐功。能不能耐得下心来每天伏案工作四五个小时决定了你能不能持续稳定的输出。
欧茨透露过她会在早餐前写作,如果写得尽兴,可能早餐就会变成午餐或晚餐。村上春树会在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然后写上四五个小时,接下来午餐,下午就跑步游泳或者用来办各种杂事。
这世上有很多伟大的作家,但是我用这两位来举例是因为他们虽然都有天赋,但实际上又称不上是以天赋见长的作家,让他们保持长青不衰的是他们的笔耕不辍。
这给了我们普通人如果保持输出也能够成为的样子。
但是如果你还记得最开始的疑问,那么你现在应该找到答案了。
想要成为作家是一粒种子,但想要种子发芽并不断长大,需要的是持续的输入。在这个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才华不是最重要的养分,习惯才是。
西方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我过去和很多人一样被欺骗,其实决定人命运的不是性格,是习惯。人都是社会的产物,所以其实人的性格也是大同小异,差异并不大,真正在后来拉大人生差距的是习惯。这就是古人讲的“性相近,习相远”。
不然,你再想想,坚持是一种性格吗?坚持是一种选择,更确切说坚持是一种惯性。当你的身体习惯后,潜意识会来接管它,我们要做的就是依靠重复让写作变成一种潜意识的驱动。就像你不需要思考就会行走,当你早上醒来不需要提醒就会自动码字的时候,你的习惯就建立了。村上春树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说过:“这样的重复本身就很重要,它是一种催眠。我将自己催眠,以求更加深入我的心灵。”
当你把自己用习惯催眠,你离成为作家大概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