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品读《史记·伯夷列传》
陈旭
手头有套十卷本的《史记》,购买也已有多年。十多年前患病住院时,曾一字不漏地读完了第一本。其他九本,就再没有仔细去读了,而是需要查阅什么或有兴趣时,偶尔翻翻。倒是对于“列传”部分,情有独钟,也曾读过几篇。诸如《伯夷列传》就曾读过。
然而,每读此篇时,却也往往陷入沉思。以我浅陋的水平,要真正能深入领会,还是颇为费神的。让我感到费解的是,这篇传记咋看都不像传记文体。因为司马迁的《史记》属于纪传体。纪传体的特点,当然是因人记史。所以《史记》中的七十列传,成为全书的重头。他把记皇帝的事称为本纪,诸侯则列入世家,其它一概划入列传。列传者,列而传之。《伯夷列传》为其首篇。第一篇就在记述方式上和其他列传有着大不相同之处。
《伯夷列传》全篇仅872字,一改大多列传在具体记叙传主的事迹之后、加上概括的“太史公曰”的行文格式,篇幅相当于叙述主体。而此篇却海阔天空,借题发挥,大发了一通议论感慨。就伯夷、叔齐之死,对天道、善恶报应之不公,发了一通批评,“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表现了对天道,即正统的怀疑,表现了对孔子的崇敬,也表现了对历史功过的新思索。不过,太史公批判天命论的锋芒应该是针对汉刘邦。刘邦靠天命起家。对刘邦玩弄的天命花招,太史公拣其大者,如实记录,真相自露,荒唐卑劣,昭然若揭,把神圣崇高的九五之尊,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及此,想到了明人陈懿典对此篇的评价。陈懿典读史书时,或就某一事而品评人物,或径直就某一人物发表见解,往往也颇为中肯。他在其著《读史漫笔》中,评价《伯夷列传》与《屈原列传》“乃太史公列传变体,叙事中忽入议论,议论中忽接叙事。离合变化,如神龙乘云驭风,莫可端倪”。还有,明人杨慎在他的《杨升庵文集》卷四七有言:“朱晦翁谓,‘孔子言伯夷求仁得仁,又何怨?今观太史公作《伯夷传》,满腹是怨。’此言殊不公。今试取《伯夷传》读之,始言天道报应差爽,以世俗共见闻者叹之。中言各从所好,决择死生起重,以君子之正论折之也。”这可知历代人对其中的“怨”有很大不同的看法的。
杨升庵将太史公的议论,归结为“怨”,这种怨,其实就是司马迁对于世事不公的一种议论。议论、抒情的比重远远超过了记叙,可以说是传记体制的特例。这也是本文的奇妙之处。更是司马迁借伯夷叔齐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而已。细细品味,简直就是一段壮怀激烈的抒情,又是一篇颂、赞、议、叙,结合,用鲜明的主观感情贯通起来的抒情散文。
全篇分三段,第一段让人感觉最沉痛,说世道很坏,干坏事的走运,干好事的倒霉,使人灰心;天道也靠不住,经常是好人得恶报,坏人得善报。第二段则又强调,虽然灰心,可良心不能泯灭,只好洁身自好,甘于举世皆浊而我独清。可是想到人生一世,甘于独清,究竟所为何来?又引发出第三段,慨叹有不少隐居之士,道高德重,却没世而名不称,与草木同腐,也不免于心境凄凉。
作为一代史家,太史公的良苦用心,我们能否品味出来呢?我感到张中行《〈史记〉》妙笔三例》一文就品出其中的味道:他也强调,太史公“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酒杯确是他人的,而借,则着重浇自己的块垒。这样做好不好?用制义的清规戒律衡量,这是放松中间的八股,而在大结上用力发挥,不合常规事小,放言无忌,会惹来横祸事大。撇开制义,评论就会是另个样子。比如用两个标准衡量,一是内容的分量重不重,二是感人的力量大不大,我们就都会承认,痛心世道,慨叹人生,分量很重;行文一字一泪,使千载下的人诵读,也禁不住要陪着落泪。说起泪,我们又不能不想到太史公的身世,或加细说,品格、见识、抱负和遭遇。他心在天上,眼却不能不看地上,于是他愤懑,就不能已于言。”反复认真地读读《伯夷列传》的原文,再看看张中行老先生的赏析,就能帮助我们加深对此篇的理解,也就能让我们咀嚼出鲁迅先生为何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呢?
从《伯夷列传》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弱德之美。当然,这里的弱德不是弱者的代名词,弱者是不值得赞美的。“弱德”,应该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这种品德自有它独特的美。这种美一般表现在词里,而司马迁《伯夷列传》之所以独特,就是由于它作为一篇传记散文,却也于无意之中具有了这种词的特美。也就是贤人君子处于压抑屈辱中,而还能有一种对理解之坚持的“弱德之美”,一种“不能自言”的“幽约怨悱”之美。
还有,《伯夷列传》所表现出的对天道怀疑的思想,所反映出作者愤世嫉俗的正义呐喊。司马迁先是问难苍天:“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问出了人间有无“公正”的问题;再是引言孔子“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的话语,引出了人生能否“永恒”的问题。“公正”使得“永恒”成为必要,而“永恒”又使得“公正”成为可能。他所彰显的这种坚守“公正”理念和“永恒”理念的历史观,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思想,而且已经泛化为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体现着中国文明传统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
所以,品读《史记·伯夷列传》,让人感觉天命信仰黑暗王国中有透露出来的一丝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