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清政府成功将铁路拒之门外
清朝五口通商之后,外商发现中国的交通建设很落后,洋货难以抵达内陆,内地的土货也很难运出来,所以他们一再建议清政府修建铁路、电报系统;清朝也组织了几次督抚大员的讨论,结果没有一人赞同修筑铁路,主要理由包括:
1. 铁路修筑后,山川险阻地利尽失,对国防不利;
2. 铁路影响挑夫、车夫们的生计,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3. 铁路可以修,但官方和民间都没有这样的财力,最好是几十年后有了钱再修;
基于这种认识,总理衙门在和英国修约时,要求不把铁路、电报纳入讨论;同时,也反对英国人要求进入内地居住和建立货栈;因为洋人拥有治外法权,可以不遵守大清的法律,这就会损害清廷的威信,而威信是清廷的一个统治基础;另外,其他国家也会效仿,大清很难制止。
蒲安臣此时在美国访问,已经让美国同意,不要干涉中国的内政,接下来,英国也考虑体谅到中国的国情,放弃对修建铁路电报的要求;期望1872年同治皇帝亲政时,能够同意铁路和电报的修建。
到了1872年,清政府的态度没有改变,某些洋商洋行等不及了,想在上海和吴淞偷偷修筑一条铁路,而且确实修好了,也通车了,但清朝官员发现后,立刻上报,最后总理衙门知道后,知会了相关国家的大使,然后大使派人核实,和中方交涉,最后这条铁路被清廷收购,本地商民虽然想保留铁路运营,但官员认为有辱国体,并且没有运营铁路的人才,就拆除了,二十多年后在原路基上,重建了这条铁路。
这条铁路修好的时候,底层民众并没有反对,相反是非常高兴和欢迎的,作者的结论是,改革的阻力不是来自江湖,而是来自朝堂,其一,底层民众不了解铁路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会对他们的生活工作有什么影响;其二,即便知道了,由于底层民众是一盘散沙,他们也无力对抗,除非官员和士绅组织,他们组织不了反抗。
作者同时佐证,1880年,刘铭传上奏修筑铁路,当时得到了李鸿章的支持,但有一名官员反对,得到政治官僚的赞同后,朝廷就放弃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任何新鲜事物的引进,都是非常漫长和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