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经典的心理学推理小说,通过人物谈话的方式对人生中的孤独、恐惧和痛苦做了心理学、哲学层面的细致的探讨和分析。听说十分适合喜欢探索自我、向内自省的人,那不就是挺适合我的吗?迫不及待的加入书架,然而拖延很久,最近才读完。体验了进入心流状态的阅读过程,不论是书中的内容还是我的阅读体验,以我贫乏的语言,就用一个词形容——绝妙!
这么好的一本书,为何迟迟未读完?因为当你准备好了,你就准备好了。
书中讲述的故事很简单——病重的尼采在与名医的谈话治疗过程中,两个渐渐转换角色,到底谁是病人,谁是医生?到底是谁医治了谁?
情节不是很重要,关键的是谈话治疗过程中的两个人的对话,以超出常人的思想和高度互相启迪,引发彼此思考。这个过程也让读者一同沉思,一同探究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可以从哪些角度、用哪些方法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其中还涉及到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意识与潜意识,这本书谈论的不仅仅有哲学,还有心理学、科学等。
读的过程一度让我为他们谈话的内容感叹:绝了,妙啊!或许是我太崇拜尼采了,借用书中布雷尔医生的心声表达我的仰望之慨——“他的洞察力超人一等,他的智慧翱翔天际。我对他的凝视,就像一只母鸡之于鹰隼一般。”
尼采是及其孤独的,他与其他人接触的时间极少,才会花了难以想象的时间和自己的神经系统对话,了解自己的身体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什么反应,敏感到对自己的身体机能如数家珍。
他不愿和人分享自己的私事,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无比自信,无比骄傲,他有着常人没有的思想,这些都让他无比孤独,没有人理解他的哲学、没有一个听众、没有关注与认可。孤独到绝望,访遍名医,治疗绝望。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而当尼采哭泣,那些泪珠如果有声音,他们一定是在说:“我这样一个深沉的人也是需要朋友的,我也想在一种友谊或社群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太孤寂了,我多么想逃离出来啊!!”。
尼采从一开始秉持“人类关系中存在永恒的权利争夺”这一观念而不肯接受他人的帮助或者赠予,并责怪别人不知道赠予会刮伤他的皮肤,不论名医采取何种方式都不能让他吐露心声。
当尼采最终能分享他所感觉到的事的时候,为那有力而感动的时刻哭泣时,他内心的庞大冰山突然崩溃爆裂了。
他终于承认自己是需要帮助的,是需要朋友的,是需要倾诉的,当他最后对医生表达出真挚的感谢:“不要低估了你所给予我的东西,约瑟夫。不要低估了友情的价值,还有,你让我知道了我不是个怪物,以及我有能力感动人并被感动”。
尼采终于能接受别人的帮助了,他终于得以从他孤寂的绝望中解放!
有一句格言如是:解放的标志是什么?——不再耻于面对自己! 这是一个多么让人心疼的尼采啊,看到结尾,内心大为感动。
尼采哭泣之后依然是孤独的,唯一的差别是他了解到自己有选择权。
他将选择保持孤独,去选择他做的事情,他的宿命是在孤寂遥远的彼端去追寻真理。这个美妙的差别就在于意识到这是自己的选择,而我们很多人甚至没有选择的意识。
尼采在治疗医生时对他说过:“你现在必须学会去承认你的生活,并且有勇气去说,‘这是我的选择!’一个人的精神是由他的选择所建构” 。
而这也是医生痊愈之后悟出的道理:“我们必须以仿佛我们是自由的方式来生活。即使我们无法逃离命运,我们依然必须迎头抵住它,我们必须运用意志力来让我们的宿命发生,我们必须爱我们的命运”。
当时说出那些话时的尼采并未意识到是自己选择的孤独,而当他最后完成了自我超越之后,他将一直保持孤独,选择接纳自己的宿命,即使他唯一的同伴将会是老鹰,他将会是这个世界上最寂寞的人,但他已经信奉了全部对命运之爱的概念——选择你的命运,热爱你的命运!
1、 谈痛苦与病痛
尼采阐述自己的症状时说:“去年我有117天完全丧失能力,而且几乎有200天我是部分残废——我的意思是,患有较和缓的头痛、眼睛疼痛、胃痛或反胃。” 也即加起来只有48个没有生病的日子。这代表‘健健康康’的时间很少。
医生深表同情:“一个人绝大多数的日子是种折磨,一年里健康的日子屈指可数,一个人的生命被痛苦所耗尽,这样的情况,似乎就是对生存的绝望、厌世的天然温床。”
但是尼采对这样的同情不予理会,坚信“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都使我更强大”,他认为他的病痛是一种福气,是他的病痛解放了他,他为此必须辞去在巴塞尔大学的职位,不用花时间和其他老师争辩,不必因为学生不被鼓励参加他的课程烦恼,他可以自由的进行创作。
他有伟大的思想在他脑中孕育着,他认为他的头痛像是分娩前的阵痛,他将生产出更了不起的东西。他有一个生存的理由,为此,他可以忍受任何过日子的方式。他对自己的病痛并非没有过绝望,只是他能超越那些痛苦, “我是我的病痛与我的身体,但它们不是我。二者都必须被超越,如果不是在物理的层次上,那就是在形而上学的层次上。
”这是他对疾病最大的不屑,村上春树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里提过:pain is inevitable,suffering is optional,痛苦时不可避免的,但折磨是可以选择的。不让痛苦成为对自己的折磨就是尼采的选择。
尼采坚信痛苦是有回报的——成长、力量、创造力。如果一棵树要达到一个自豪的高度,它需要狂风暴雨的气候。创造与发现自痛苦中产生。
人,必须在自己体内拥有混沌与狂乱,才能诞生一位舞蹈明星。有那些见事不明的人,那些普通人跟小孩子,才会是无忧无虑的人,并享受安逸又永恒的快乐!所以安逸是危险,平静而深刻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他能够无视痛苦在于他能够从一个遥远的距离之外来观察自己——一种广阔的视野总是会冲淡悲剧。
如果我们爬得够高,我们会达到一个高度,悲剧在那儿看来不再悲惨。他认为他有拥有黑暗时期的勇气,但是它们不曾拥有他,它们并非源于他的病痛,而是源于他的存在。只要存在就会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痛苦,但尼采超越了它们。
2、 谈亲密关系
当布雷尔医生谈到他自己的婚姻问题时,尼采断定他的婚姻已名存实亡。尼采认为婚姻不应该是牢狱,而是孕育某些更高层次东西的园地。或许,唯一挽救他婚姻的方法是放弃它。毁掉婚姻总好过被它所毁!
当医生忧虑自己在婚姻中的应承担的责任时,尼采当即无情反驳:“责任?责任可以取代你珍爱自己的优先性吗?责任可以取代你本身对不受限制的自由探索?如果你没有完成你自己,那‘责任’不过是为了你的自我放大而利用他人的婉转说法罢了。”
尼采认为“一种理想的婚姻、亲密关系,仅存在于当它对某人的生存不是必要的时候。” “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挡箭牌而已。只有当人可以活得像只老鹰——不需要任何观众——才可能爱慕地转向另一个人;只有在那个时候,一个人才能够去关心另一个存在的增长。”
医生听进去了,尽管于心不忍,还是和妻子分手:“在我变成一个‘我们’之前,我应该先变成一个‘我’。 但是,当我做出那个选择时,我还没成熟自主到足以做出选择” ,他坚持离开妻子去寻找自己,一边担心一边说服自己:“我的上帝,她会对大家怎么说呢?她被遗留在哪一种位置呢?不行,停下来!那是她的责任!不是我的。去侵占他人的责任,那种方式存在着牵绊,对我,也对他们。” 这样的课题分离一定会让他们彼此都从中获益。
尼采鼓励医生放弃婚姻去创造自我时还谈到了他的生育观:“要创造孩子,你必须先让你自己被创造。否则,你是出于动物需要,或寂寞,或者是去修补你自己的缺陷而谋求孩子。你作为父母的目标不是去产生另一个自我、另一个约瑟夫,而是某种更高层次的东西。那是为了生产一个造物者。” 不过我相信90%的人不会有如此高的思想觉悟,否则人类会濒临灭绝吧。不过这段话的重点是要我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3、 谈死亡
每个人都是惧怕死亡,要如何面对人终有一死这个事实?如何克服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像星辰一般总是在那里,虽然总是为耀眼的日光所遮蔽。
尼采的病痛让他面对了死亡的真切,但也是这种对死亡迫在眉睫的体会,给予他洞察力与勇气,尤是做他自己的勇气。
尼采说死亡是严酷的,而死亡的最终报酬是不必再死一次!他告诉布雷尔医生:意志无法逆行的事实,并不意味着意志是无能的!感谢上帝,因为他死了,那并不意味着存在没有目的!死亡的来临,那并不意味着生命没有价值。
他不会去教导说,人应该‘忍受’死亡,或者‘坦然面对’死亡。那种方式里面存在着对生命的背叛!他要给我们上的一课是这样的:死得其所!——活着的时候就去追求人生!如果人在实现了他的生命之后死去,死亡就丧失了它的可怕!如果一个人生不逢时,那他就永远不会死得其所。
问你自己,你实现了你的生命吗?
“你经历过你的人生吗?或者被你的人生所经历?你选择了它?或者让它选择了你?喜爱它?或者悔不当初?当我问你是否已经实现了你的生命时,那就是我的意思。你让你的人生消耗殆尽了吗?你不是无助地站在那里动也不动,为你那从未经历过的人生感到悲痛?”
尼采的一连串发问真是发人深省,医生无奈回答:“没有,我毫无选择!没有,我没有过我想要的生活!我过的是指派给我的生活。我,真正的我,被裹在我的生活里面。”
这又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有多少人活出了自己的人生,清楚自己的命运?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尼采接着对医生说:“而那部分,约瑟夫,我确信就是你忧惧的首要来源。那种胸口的压迫,那是因为你的胸口胀裂着未曾体验的人生,你的心脏则在时间流逝中怦然跳着。时间的贪婪是永恒的,时间吞食又吞食,而且不会吐出任何东西。听你说你过着指派给你的生活,这是多么骇人啊!”
医生害怕死亡,是因为他发现时间不断流逝,而自己还没实现自我,日益忧惧,才会成为尼采的“病人”。
“所有不被体验的生活,会继续保持塞满在你的内心里面,在整个永恒之中都不被体验。而那来自你良心中被忽视的声音,会对你永远地呐喊 。”
要去尽情体验生活,尼采说过:“生命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辜负!” 要跳要舞,只要音乐没停,不要担心生命的终止,因为“生命永远不会受到更改或打击,因为有生命还在继续的确据。不灭的是这个生命,是这一刻。没有来世,没有这个生命所指向的目标,没有世界末日的法庭或审判。这一瞬间永远存在。”
所以过去或者未来都是虚无缥缈的,只有此时此刻是真的。所有的一切都在此刻发生,我们是我们所有经历的总和,我们被我们现在选择做的事所创造。我们能采取行动的永远只有此时此刻,这个当下是要还活着就是取之不尽的。所以只要一直认真的活在当下,全情体验生活,死亡就会丧失它的可怕。
布雷尔医生在他的思想实验中放弃了他的家庭他的职业他熟悉的生活,去做不同的抉择,去面对混沌,甚至进入某种相反的生活。他痊愈了。
他不再害怕死亡和老去,因为他经历了一趟命运之旅后,清楚的感觉到了一件事——不要让你的生活控制你。否则,你到40岁的时候,会感到你不会真正的活过。
他现在学到的或许就是去体验现在,以致于他在50岁的时不会带着悔恨来回顾四十几岁。他已经学会将“它因为如此这般”转变成“我因而如此这般地选择它”的这名为“命运之爱——爱你的命运”的最后一课。
读罢,内心平静而充实。想到了苏轼的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